中華漢字多奇妙,字字相配巧而奧。何謂“好”?男女相配是人類繁衍而為大好;一個家庭有兒有女是為大喜。何謂“臭”?人要“自知者明”(《老子》),不能略有小績即自視清高,或自詡為“偉大的某某”,“臭”字明明白白地告誡,不可以自以為是,“自大”一點點,就“臭”了。何謂“評”?說話要持“平”、“平和”與“平服”,辦事要“公平”、“平等待人”等,是謂“評”字的本意也。
“音樂評論”是音樂事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但“音樂評論”界卻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大體可分為三等。一者可稱精英派,知識淵博,專業精湛,思維鮮活,敢言善辯,文風犀利,針貶時弊,縱橫馳騁,無所顧及,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不虛美,不隱惡,直言不肆,出言有彰,評說有理,有理有節,是謂大哉言乎。作家沙葉新說,這種人具有“獨立性、不被任何東西左右”,此等評論家在音樂界鳳毛麟角,二者(或許是大多數)可稱“好好派”,也即“你好,我好,大家好”。由于知識欠缺,對所評之對象說不出個道道來,而為迎合被評者的心態,總是好話多說而不致得罪人。也如沙葉新所說,這樣人“被馴化的差不多了,沒有明顯的是非觀……明哲保身的人多”。三者可稱鄙陋派,說他們是“樂評人”真有點“那個”。這種人知識水平鄙下,語言表達也差,就因為在他那個“行當”有點小名氣就被推上了“評委臺”。有的不懂裝懂,有的答非所問,有的口無遮攔而胡說八道。一個相聲演員被推上了“評委臺”,對一檔合唱的和聲說三到四,真不知道這位對“和聲”了解多少?
前些日子中央電視臺舉辦“才藝”表演,一位盲童在二十多個杯子中,經輕輕摩擦發出的聲響,即可辨出六個不同聲響杯子的位置,可謂耳聰靈敏,嘆為觀止。而一位嘉賓評說曰:“他比音樂家(當然包括指揮家)能聽三和弦的三個音還厲害!边@位評委席上的嘉賓,大概只知道有“三和弦”,而不知道還有“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各種附加音和弦等。這些不懂裝懂的人,忘了孔子所教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之為不知,是知也”。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青歌賽”,一位演員唱了一首“白馬藏族”的歌,民眾對此不甚了解,希望能介紹一二,一位來自該地區的女“評委”對所問一句未答,卻反復說“謝謝中央臺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文不對題而言其他,令人遺憾。更有一位藝人,近來也被推上了中央電視臺充當嘉賓而對不同的節目予以評說。此人此前,曾在一檔節目中,對中華的優秀劇種——昆曲大放厥詞,聲稱用“雞鴨魚肉”四個字可以唱一晚上,并怪聲怪調,扭捏作態,哼哼哈哈地連唱帶扭,丑態百出,令人作嘔,不知道這位藝人對“昆曲”了解多少,她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何等的地位,何必這樣自虐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呢?正如清代金纓所說:“有真才者,不必矜才;有真學者,不必誇才”。這種人有“才”嗎?有“文”嗎?我贊賞作家王蒙說的一句話,“有的人太少文了,或者干脆無文或非文。他們的粗鄙與橫蠻的命運其實也是可悲、可惡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中國文化藝術界似乎不大實用了。一些作曲家、表演家等,似乎都是“赤金”打造的“完人”而無一絲的瑕疵,稍遇微詞就大發雷霆。有的自我感覺特別的良好,分明是怪胎,卻自詡為“天才的某某”,更有對己無限地拔高,恨不得從幼苗拔成參天大樹。
“樂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被評者要有一顆海納百川的胸懷,以平常心平心靜氣地傾聽人家講些什么且榮辱不驚!安还芤晃蛔骷揖哂卸啻蟮奶觳,他總需要一個批評者!(法·狄羅德)它是為作(曲)家的作品去粗取精,更加完善而升華的優秀作品的天梯。芬蘭作曲家西貝柳絲在十八世紀初已是較有名氣的作曲家,他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初演并未獲得成功,但他接受了樂評人的批評而做了“較大的修改”,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協奏曲的名作。作(曲)家是要有點“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情操,是謂“玄德”而“襲明”也。另一方面是對“執評者”的考驗而要心要平、筆要正,文要彰,不卑不亢,不疏不親,也不能以同仁相親而作些不痛不癢的“好好”樂評。臺灣琵琶演奏家、音樂學家林谷芳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一次某某拿來一篇評論來找我說:‘人家把我寫的那么好,你卻把我寫的那么糟’。我很直率地說:這篇評論簡直是狗屁文章”。任何一位樂評家大概都不希望自己的“樂評”是“狗屁文章”吧?!但愿“狗屁”漸微而絕。(唐樸林)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