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重新喚起手風琴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把手風琴彈奏再推向一個高峰,必須從兒童的手風琴啟蒙教學開始。搞好兒童的手風琴教學,應從基礎訓練開始,應重視彈奏技巧的訓練和兒童的音樂感的培養,同時采取適當手段,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
一、手風琴教學要從基礎訓練開始
從大多數兒童學習的情況來看,在開始進行手風琴課的基礎訓練時,學生往往有一種緊迫感和急躁情緒。他們不耐煩做簡單的、重復的基本訓練,希望很快就能夠演奏各種樂曲,最好能拉幾個大作品,以為這樣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如果學生連基本的彈奏方法都沒有掌握,又怎能進一步提高演奏技巧呢?循序漸進是手風琴教學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原則,手風琴的教學要從基礎訓練開始。
1.要有正確的姿勢
演奏時的姿勢對演奏水平的提高很有影響。因此,在手風琴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基本姿勢的訓練,一定要嚴謹、規范,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讓兒童養成良好的姿態。
(1)要養成正確的持琴姿勢。手風琴的彈奏姿勢有兩種,一種是站姿,一種是坐姿。但是由于兒童的年齡小,力量小,所以我們通常采用第二種。坐姿要求坐半個椅子,上半身端正,雙肩放松,兩腿自然分開,雙腳著地,左腿稍向前伸,琴略右傾,琴的右下角靠在大腿內側,兩根肩帶要長度適中(左帶略短右帶略長),演奏時以琴身不晃動為好。
(2)要有正確的手形。正確的手形是:右手手臂自然抬起,肘部不要夾緊;手腕放松,與手背基本平行;手掌自然變曲成半圓,注意掌關節不能陷,虎口不要夾緊。
(3)風箱的運用要正確。風箱拉開時呈扇形,拉回時手略抬一下,先關上面,使之呈一個倒扇形。風箱的開合要有規律,拉動時動作要平穩、自然,用力要均勻連貫,不搖晃,不抖動;不得用風箱打拍子。同時也要注意身體不要隨著音樂的節奏或風箱的開合出現太多的多余動作,如身體上下顫動或左右晃動等。
(4)左右手的觸鍵姿勢要正確。手形是觸鍵的基礎,沒有正確的手形,無法產生正確的觸鍵,也不可能進行正常的技術訓練。整個右手要呈弧形(可告訴兒童去尋找“抓小皮球”的感覺),手指各關節自然彎曲松弛地貼鍵,第一關節要“立”在琴鍵之上,用指尖去彈奏,大指與琴鍵的接觸點為指尖的前外側。
2.要嚴格進行基本功的訓練
演奏手風琴需要兩方面的基本功,一方面是觸鍵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使用風箱的基本功。兩方面的基本功不可偏廢。
(1)觸鍵。右手觸鍵:手風琴的鍵盤雖然和鋼琴的鍵盤一樣,但是在奏法上卻有些不同。鋼琴是由手指彈奏琴鍵震動琴弦發出聲音的,所以鋼琴發音的強弱,完全在于手指彈鍵的力度。手風琴發音的強弱不完全在手指彈鍵的輕重,主要在于開合風箱時用力的大小。因此,在手風琴上,手指觸鍵力度不需要過重,右手彈鍵時彈下去的力量應當落在手指尖上(大拇指是落在指尖部的外側)。演奏時,每個手指不要提得太高,更不要有個別的手指往上翹著。同時注意不要使手指僵直地敲打下去。左手觸鍵:左手觸鍵方法與右手基本相同,只是更要強調手指的貼鍵和自然按鍵動作。同時,要注意手指是用彈的力量去觸鍵,而不要死死地把鍵鈕按下去。觸鍵要有深度,但要注意音的時值。
(2)風箱的運行。風箱是手風琴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手風琴風箱的運用與弦樂器的弓法、歌唱的氣息運用一樣,會直接影響到音質、音量、力度及音樂風格的表現。應通過各種手法的學習找出它對發音質量、色彩的作用和規律及其與樂曲內容、情感、風格的內在聯系,從而對風箱悉心操縱,主動控制,讓風箱運行服務于演奏實踐。風箱的運用大致可分為“平”、“頓”、“震”、“揉”四種基本方法。初學的時候,開合風箱時要力求平穩,用力要均勻,不可過猛地向外拉或往里推,左手皮帶的松緊度要適當(太松容易無法控制風箱,太緊左手移動不靈活)。
初學者首先須掌握好正扇形,以倒扇形為輔。風箱運行的方向和變換的次數及變換起止點的確定,均需做嚴格認真的設計。應按照半衡、對稱的原則,均勻、規律地變換風箱(如二小節或四小節變換一次風箱),在進行歌曲、樂曲練習時,應注意把風箱變換安排在節拍上,或樂匯、樂節和樂句的開始處。在演奏連貫、圓滑的經過句途中不可變換風箱,在延長音的途中更不可變換風箱。
3.節奏、對樂譜的理解和識譜
有些兒童的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樂曲演奏進度而往往忽視了識譜、視唱等基礎知識的學習。為此,要在以下三點上進行練習。
(1)節奏訓練。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樂都離不開鮮明的節奏,節奏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在學習五線譜的時候,就應告訴學生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等音符的意義以及演奏的時值,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嚴格按照拍子、節奏演奏。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節奏符號上,所以要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
(2)和弦的學習。在學琴的過程當中,可以把左手貝司的學習化繁為簡,聯系手風琴的特點將知識傳授給兒童。例如,手風琴左手貝司包含有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屬七和弦等。老師可以告訴學生,do的大三和弦由do、mi、so組成,小三和弦由dp、降mi、sp組成,屬七和弦由do、mi、so、降si組成。這樣,學生既了解了手風琴的和聲組成,也簡單了解了和聲知識。
(3)識譜與視唱能力的訓練。這是兒童學習手風琴的重要內容。不識譜如同“會講話不識字”一樣被稱為“文盲”。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聽著樂器看著五線譜唱do、re、mi、fa、so、la、si,讓學生有一個基本的音高概念,然后找一些簡單的樂曲讓學生自己識譜唱譜,反復練習,逐漸加深。開始時,這些音符可以用同樣的時值演唱,然后逐漸加上節奏,教師還可以采用改變讀譜方向、省略等方式訓練學生。
二、彈奏技巧的訓練
彈奏的技巧是一切的基礎,因此對兒童手風琴彈奏技巧的訓練非常重要。“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手風琴的技巧。對于兒童來說,反復的練習會比較枯燥,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只單一地讓學生去模仿與練習,而需要在教學中激發起學生的學琴積極性。要盡量根據教學本身的需要,兼顧歌唱、律動、欣賞、創作等,并使之相互配合。練習時要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重復,同樣的練習可以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來演奏,如嘗試連音、半連音、頓音、跳音等等;也可變換不同的節奏,如琶音練習既可演奏得像號角,也可演奏得像流水。如音階練習,我們可以將一條練習變換成不同的節奏。
不斷變化練習方法不但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也能使學生積累更加豐富的肢體運動經驗。
三、音樂感的訓練
音樂感就是演奏者同音樂之間產生的共鳴和感受。俗話說,“曲不離口,琴不離手”,可見練習在學琴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只是一味地讓兒童沉悶地練習,要讓兒童理解音樂的內涵,并將音樂的內涵表現出來。
(1)引導兒童展開想象。由于兒童的閱歷和情感體驗有限,所以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力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多做比喻。教師可以用優美的語言向兒童描繪出音樂的意境。
(2)教育兒童學會傾聽音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用聲音塑造形象的。因此,對樂曲的欣賞在音樂感的訓練當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選擇要欣賞的樂曲時要注意不同風格、不同情感、不同表現手法的樂曲,讓兒童充分體驗到音樂的魅力。
(3)要善于傾聽琴聲。兒童在演奏時只追求一遍一遍曲子的完成,往往忽略演奏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督促兒童養成善于傾聽自己琴聲的習慣,從而養成隨時用聽覺校正演奏之不足的習慣。
(4)要學會對樂曲做簡單的處理。音樂能給人以想象和感染以及各種美的享受。因此,每當兒童學會一首新曲子,教師都應該引導兒童奏出和樂曲感情基本相符的強、弱、快、慢等的變化。
從這幾個方面培養,兒童能在更大的范圍內接觸各種優秀的音樂作品,能有更多的機會積累音樂體驗和音樂語匯,培養敏銳的聽覺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能發展兒童對音樂的愛好和對聲音世界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和理解能力,發展他們的音樂想象、聯想及思維能力,并為進一步的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四、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應該有一個檢測的程序來督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是說考核的目的不在于把學生分出個高低,而是通過一定形式的考核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水平,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水平,促進學生學琴的積極性。檢測的形式包括考級、比賽、表演等,可根據學生的性格選擇不同的形式。
考級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適合的一種檢測方式,也是一種較為普及的檢測方式。考級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手風琴技術的發展,擴大手風琴的普及面,所選的曲目難度適中,不會讓考生望而卻步,是適合眾多學生的一種考核方式,也被大多數家長所接受。
比賽這種檢測方式是比較特別和有挑戰性的,適合于手風琴演奏得比較優秀的兒童。比賽所選的曲目一般都比較難。經過比賽之后,學生演奏的技能技巧會有比較大的提高,而且通過與外界眾多選手的比試,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勤奮苦練。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舉行一些小型表演活動,讓各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節目,獨奏、重奏、小合奏等都可以。大家在表演中可以增進友誼,互相提高。
兒童手風琴教學訓練要達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學生獲得扎實的知識與技能,也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性格、情感和優良品質。因此,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和優化教學訓練過程,是每一個教師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劉明亮.手風琴晉級教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2]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連桂華.我的一點做法[N].手風琴報,2004-06.
[4]李銳.少兒手風琴教學方法探討——對技巧訓練過程的認識與研究[N].手風琴報,2003-01.
[5]尹志超.手風琴簡易記譜法演奏教程[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
[6]楊文濤.手風琴技巧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7]張自強.手風琴演奏法(修訂本)[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