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溯源:嗩吶是傳統樂器嗎?我國原產的樂器有哪些
《周禮·地官司徒》中有君子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
分別是五類禮儀、六種樂器歌舞、五種射箭法、五種駕馭馬車法、六種造字法、九種數學計算法?梢哉f是真正的文武并進,從身體到靈魂的全面進步。
而這些,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學的,戰國以前,只有貴族才可以學習,是貴族專屬。從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以后,這些教育科目開始向民間下沉。
而君子六藝中就有樂。樂在古代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它包括了樂器使用、唱歌和跳舞。我們看古代人動不動舞劍,或者是上去搬一張琴去演奏,這并不是在夸張,而是他們真的學過。
拿撫琴來說,戰國以前基本沒女人什么事,大多都是男人撫琴。因為女人在當時接受不到這樣的教育。
而樂之中,樂器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但過去的樂器和我們現在的樂器有極大區別,比如古代講究八音五聲。五聲是:宮、商、角、羽、徽。八音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這個我們會在后面做出一個簡單的解釋。我們常常說傳統樂器,什么是傳統樂器?現在很多人會說傳統樂器在農村得到了傳承,比如農村的響戲班,他們最常用到的就是二胡、嗩吶、笙、鈸、鼓。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會發現它們分屬于不同的類別,比如鼓和鈸屬于打擊樂器,這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樂器。而嗩吶和笙則屬于吹奏樂器,這同樣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樂器種類。二胡則屬于彈弦樂器,相較于前面的兩類則要晚一些。
因為樂器的形成,是要跟社會發展掛鉤的,打擊樂器最早,是因為打擊樂器用料有石頭,這是先民們最早利用的東西,比如石器時代。吹奏樂器次之,是因為它必須在成熟的燒陶技術出現后才能實現,比如塤這些樂器的出現。而彈弦樂器直接關聯到養蠶和紡織技術,這才能出現弦絲。
所以,樂器的出現早晚,是跟當時的社會發展直接掛鉤的。
那么,我們現在常說的傳統樂器,比如二胡、嗩吶這些究竟是不是我們的原產傳統樂器?
想知道這些,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國傳統樂器都有什么,然后再說一下樂器的發展。
Ⅰ:我國傳統樂器有哪些?
要說傳統樂器,必定要說前面我們提過的八音,也就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我們看這些形容的字,好像跟音扯不上關系,古代人怎么會用這些字解釋音呢?
其實非常簡單,這些是制作樂器的料名。
我國最早的樂器是什么?必定是打擊樂器,因為打擊樂器可以用石頭。所以,最早的音樂從石器時代開始,但無一例外,那時候的樂器都是生活用品轉變過來的,比如“鼓”。
鼓最初是什么樣子?也就是說,怎么就出現了鼓?說鼓必定要說“缶”。缶原本是先民們使用的一種工具,蒙上動物皮后就成了鼓。秦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
同樣產生于同時代的樂器還有“磬”,其實就類似于我們現在的梆子。石頭或者玉做成,直接敲擊出聲。
缶和磬就是最早的傳統樂器,后面由此產生了編鐘,但那要到人們對青銅器的廣泛應用。
當然了,當時的打擊樂器并不止這幾種,還有鉦、鈴之類的。但現在有些已經失傳。
緊隨著打擊樂器而生的就是吹奏樂器,當人們的發現打擊樂器的功能后,必定會追求更加成熟和音律優美的樂器,但限于技術和認知,他們的進步也只能跟隨生活技術而行。
石器時代時,人們已經有了燒制工具的概念,比如當時的“石鬲”,也就是最原始的石頭鍋,后來的二代目就是燒制的陶鬲。在這樣的啟發下,人們開始使用“塤”和“簫”。
塤應該是使用最早的吹奏樂器,用泥土燒制而成,簫的使用應該是受到了塤的啟發,但這個前后得不到具體論證,兩者都需要挖孔來產生音律。但簫的用料更加普遍,所以我們才會說兩者的前后,誰啟發了誰無法論證。
但有一點,想要堅硬的竹子子鉆孔還是需要一定技術的。故,應該是在燒制工具出現后,才會出現更加精密的竹子挖孔技術。
有了前面的塤和簫,這才有了后面的“管”和“笙”。兩者用金屬制成,必須要等到金屬的利用后才能實行。或者說,有了金屬后,人們根據塤和簫的啟發而制作了管和笙。
傳統樂器出現最晚的就是彈弦樂器,因為弦需要用到更加精密的技術,也就是養蠶和紡織。它不可能誕生于石器時代,傳統彈弦樂器有一個特點,都是絲和木組成,有絲就必須有紡織技術,所以它在以前是有技術壁壘存在的。
紡織技術出現后,彈弦樂也隨之出現,比如流傳至今的琴和箏,以及現在已經失傳的瑟。古人所說的琴瑟和鳴,說明兩者可以相互成樂。假如從純音樂的角度來說,瑟也并沒有失傳,現代的箏其實跟瑟的功能是差不多的。
這些樂器全部在漢朝以前已經誕生,也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傳統樂器,緊隨著先民們的技術發展而產生和更新,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打擊樂器、吹奏樂器以及彈弦樂器。
打擊樂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鼓、缶、磬、鉦、鈴等等。由此而產生了后面的編鐘、鑼等金屬打擊樂器。
吹奏樂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塤和簫,由此而產生了后面的大量吹奏樂器,比如笙、管等等。
彈弦樂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琴和瑟以及箏。
三種最早的樂器,用的場合也不一樣,打擊樂器多用于悲壯和壯觀的場面,諸如打仗、開道等等。吹奏樂器多用于宮廷演奏,而彈弦樂器多用于風花雪月。
到了漢朝的時候,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量的外來樂器開始進入,這些樂器在我國本土得到了改進和傳承,由此也形成了我們傳統樂器的一部分。但它們的來源我們要跟上面區分開來,它們并不是我們本土先民造出來的。
、颍和鈦淼玫礁倪M和傳承的樂器
漢朝以后,有大量的外來樂器進入,但本土其實也有發展出別的樂器,比如一種叫“弦鼗”的樂器,類似于今天的三弦,但現在已經失傳。
相反,一些外來的樂器卻得到了大量使用,由此化為了我們傳統樂器的一部分。這些外來的樂器都有哪些呢?我們仍然用上面的三個類型來說。
在打擊樂器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鈸”,就是兩面響銅制成,人們兩手拿著相互拍在一起發出響聲,拍和擦可以發出不同的響聲,所以也叫鈸擦。鈸擦最早出現在西亞,傳入年代在東晉時期!侗钡蹠ど裎浼o》中說是在公元350年,隨著《天竺樂》一同傳入。
鈸在我國得到了長久的發展,直到現在,民間紅白喜事上仍然還在使用。之所以得到流傳和廣泛使用,是因為可以下沉到民間,像是我們傳統的樂器編鐘,那得是當時重大場合才使用,而且普通人根本造不出來,也不敢造。
吹奏樂器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嗩吶了。
嗩吶一直被現代人認為是我國傳統樂器的一部分。其實這樣認為也并沒有錯,因為嗩吶在現在的世界上,只有中國在廣泛使用。但嗩吶并不是我國原產吹奏樂器,它來自東歐和西亞,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從此在我國扎根,并且得到了完善和發揚。
但我們必須要說明,嗩吶在古代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在古代,吹奏樂器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笙、笛、簫等等。嗩吶的名聲是從明朝開始起來的,有在嗩吶的大量記載也是從明朝開始的。
比如當時的明軍中有把嗩吶當成軍號使用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家軍,軍號就是嗩吶。
在彈弦樂器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則是二胡。
要說二胡是外來傳入的樂器,估計有些人會不以為然,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二胡名曲,怎么就能成為外來的呢?但它確實是外來的,確切來說,它屬于一個邊陲的少數民族樂器,傳入時期比其它彈弦樂器要晚很多。
二胡在古代時叫“奚琴”。宋朝陳旸在《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
有人說二胡是唐朝時傳入的,其實這并不對,唐朝時對于傳入的彈弦樂器有個統稱叫“胡琴”,其中就包括二胡。而事實上,早在三國曹魏時期,名士嵇康就制作過二胡,所以二胡在古代還有個名字叫“嵇琴”。
這說明它傳入的時代要遠遠早于唐朝,但不會早于漢朝,最有可能傳入的時代是東漢時期。
我們分別說了三類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會發現現在廣泛使用的樂器,其實都是傳入后經過本土完善并且傳承下來的。但同時,我國本土有太多的樂器已經失傳。我們說幾樣有代表性的。
、螅耗切┦鞯臉菲
還是跟上面一樣,我們仍然分三部分來說。
打擊樂器方面,我們本土失傳的有很多,但我們不能一一去說,比如“柷敔”(音:zhu yu)。這是種木制的打擊樂器,古代時,音樂開始時擊柷表示開始,音樂終止時擊敔表示結束。但同時,它們也可以在其它樂器演奏時伴奏,也就是和音。
我們仔細看這東西的用途以及用法,類似于現在的梆子,多為調節氣氛所用。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失傳,因為主流音樂演奏時,有它不多,沒它不少。
在吹奏樂器方面,失傳的有“篪”(音:chi)。這是一種竹制的八孔和六孔吹奏樂器,橫吹,類似于現在流傳的竹笛。但失傳。日本現在的傳統樂器“尺八”和這個很像。尺八也是我國傳統吹奏樂器,五孔。唐朝時傳入日本,在日本得到了發揚和傳承。
彈弦樂器中,失傳的有“筑”。這種樂器和琴相似,但古琴是七根弦,而筑是十三根弦,弦下還有柱,彈奏要求非常高,起源于我國古代楚地。楚地古時尚巫,而筑音悲涼激越,符合這樣的畫風。
筑自宋代時失傳,以前只見記載,不見實物,成為一大難題。但199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發現了完整的,填補了這一空白。也證實了記載非虛,古時楚地,確有這么一種彈弦樂器。
其實,樂是總稱,包括有很多,我們今天著重說的是樂器,就僅僅是樂器一項,我們的篇幅仍然是不夠用的,所以我們無法把那些古代傳統樂器以及失傳樂器一一說出來,還有那些傳入后得到完善和傳承的。
這些任意一項拿出來,都可以單獨成篇。但篇幅原因,我們不再深入。
音樂是世界性的,任何一個古文明,音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不管是歌舞還是樂器,都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在傳承過程中,有一些樂器消失了,有一些外來的樂器反而得到了完善和流傳。
其實這也并不是壞事,比如二胡嗩吶這類,傳入都已經兩千多年,兩千多年時間里,早已經融入到了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一種我們獨有的樂器,而那些原本的產地,則已經完全失傳。
樂器的出現和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緊密相關,到了現代,樂器演奏不再是貴族專利,也成為了很多人謀生的一種方式,比如最簡單的農村響戲班,靠這個為生的人并不少。
有人靠此為生,恰恰是傳承的最佳方式,不管是樂器還是其它任何東西,您認為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