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纖維替代蟒皮 “仿生二胡” 走綠色生產之路
昨天獲悉,江蘇省第二批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結束公示,無錫二胡制琴名師卜廣軍等21人入選。“三帶”名人評選條件苛刻,要求既能帶領技藝傳承、又能帶強產業發展,還能帶動群眾致富。卜廣軍是無錫梅村古月琴坊的第二代傳人,以他名字命名的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正在研制并推廣“仿生二胡”,希望將無錫二胡制作帶上綠色環保生產之路。
培養第三代傳人
新吳區新洲路上的無錫市梅村科技創業中心大樓外,“無錫市梅村二胡文化展示中心”幾個大字很是顯眼,這里就是古月琴坊所在地。古月琴坊由二胡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萬其興一手創辦。古月琴的名氣很大,大到國內外大型民樂團的二胡首席都在使用它。位于崇安寺的“國保”單位阿炳紀念館里,一把仿制當年阿炳錄制《二泉映月》所用的琴也是古月琴。萬其興今年83歲,他的兩個女婿黃建洪和卜廣軍長期跟隨其學習二胡制作技藝,也已成為二胡制琴名師。作為古月琴坊的第二代傳人,肩負傳承重任的卜廣軍帶領技師們共同進步。
琴桿制作、琴筒制作、琴托制作、琴軫制作、裝配、蒙皮、打磨、拋光、調試……二胡制作是個手工活,一把好的胡琴制作出來,需要多道工序。在古月琴坊里,聽不到刺耳的機器聲,回蕩的是悅耳的音符。走進“無錫市卜廣軍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操作臺前,卜廣軍正在調試一把剛做好的二胡。這中間,不時有年輕后輩進來請教。卜廣軍介紹,古月琴坊現有技師十余人,年長的近70歲,做了一輩子二胡,他們也在培養“90后”傳人。不管是學做二胡,還是推廣二胡,卜廣軍對年輕人都有個要求,就是“一定要會拉二胡,否則不懂二胡就分辨不出好壞,自己要有標準。”而他也是從學拉二胡開始,慢慢學做二胡的。
“綠色二胡”項目已初具成效
“三帶”名人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號,而是要切實做出成績,讓稱號名副其實。眼下,卜廣軍跟黃建洪正在實施“綠色二胡”項目,并已開始出口。在卜廣軍大師工作室的墻上,掛著該項目的實施計劃:今年,“綠色二胡”的市場占有量要達到10%,明年的目標是20%。
什么是“綠色二胡”?卜廣軍拿來一張“中國野生動物管理專用標識”,上面印有“緬甸蟒皮制品 二胡”字樣。原來,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樂二胡之所以悅耳動聽,除了木料講究以外,離不開共鳴箱上的一張蟒蛇皮。據了解,制作二胡使用的蟒皮來自于人工養殖的蟒蛇,一張蛇皮平均可以制作20把二胡。出于生態環保、綠色生產的考慮,古月琴坊致力于研制蟒皮替代品。
卜廣軍又遞給記者一把“仿生二胡”,共鳴箱上的蟒皮被一幅“風景畫”取而代之。“這就是人工合成的一種纖維材料,成本降低了。”卜廣軍介紹,真皮二胡雖好,但由于每張蛇皮厚薄不一,樂隊演奏的話,音色統一度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仿生二胡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仿生二胡是合成材料,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小。仿生二胡的效果能否與真皮二胡媲美?無錫二胡演奏名家高明現場為記者進行了對比。他的感受是:仿生二胡的聲音比較清亮,聲音大,傳聲好,但拉低沉的曲調有些乏力。他個人還是更偏向于用真皮二胡演奏,表現力更強。而這也是卜廣軍他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即提升仿生二胡的音色,使其達到專業用琴標準和演奏標準。
讓“梅村二胡”走向世界
無錫盛產二胡演奏家,也盛產二胡名琴。無錫新吳區梅村是二胡制作重鎮、“中國二胡之鄉”,全國四分之一的中高端二胡均產于此。梅村二胡品種豐富,從幾百元的練習琴,到數千元的中檔琴,再到上萬元的專業演奏用琴,以及大師手制極品二胡,都有其各自銷路。梅村二胡也越做越美觀,融合了雕刻、鑲嵌工藝,琴桿、琴頭和音窗等部位都能做出花樣,美不勝收。今年,全國首家行業協會集體所有的二胡品牌——“梅村二胡”正式啟用投入市場。
據了解,梅村現有二胡生產企業近20家,年銷售二胡近5萬把,年出口二胡約5000把,從業人員200多人,產業基礎扎實。古月琴坊是這些二胡生產企業中最具規模和影響的一家。
卜廣軍介紹,古月琴坊一年的二胡銷量在7000把左右,月均600把,出口量占到了三分之一。身為“三帶”名人,卜廣軍要帶領行業創新,帶動群眾致富,他們準備把“綠色二胡”推廣到音樂院校和樂團去,為新一代“梅村二胡”打開市場,走向世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