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支樂團正在緊鑼密鼓的排練中,一場中國交響樂的“尋根之旅”即將啟程。4月8日至29日,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將以“中國交響樂記憶”為主題,聚焦中國交響樂跨世紀的發展脈絡,挖掘一批鮮有機會上演的中國早期管弦樂作品,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集中呈現。
“從蕭友梅1916年在德國創作《哀悼進行曲》至今已經有一百年的時間,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去做一次回顧。也是時候該把那些瀕臨失傳的早期交響樂遺珠重新拾起,讓這些作品在歷史上留下聲音,這項事業迫在眉睫。”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家梁茂春說。
好作品就要多演出
對于中國交響樂作品,鄭小瑛有著特別的情懷:“我一直致力于中國交響樂的演奏,只要我認為好的作品,我就會演出。尤其是出國巡演的時候,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帶去中國的作品。因為,演奏外國的交響樂只是告訴西方人,我們也可以說好你們的語言。而演奏中國作品是我們在說本民族的語言,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了解中國的文化!
4月21日,她將率領沈陽交響樂團,在第五屆“交響樂之春”中,帶來一場“北國之聲”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將演出《嘎達梅林》、《二小放牛郎》、《雪里梅園》、《賽乃姆狂想曲》四部中國作品。87歲的鄭小瑛,曾見證這幾部作品的創作與發展,對這些作品都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體會。
1952年,鄭小瑛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辛滬光是195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是比鄭小瑛高一級的學姐。那時,辛滬光的班上有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同學名叫包玉山,在一次閑聊中,辛滬光獲知,就在包玉山的老家——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流傳著一個偉大英雄的故事,英雄叫嘎達梅林。在聽說嘎達梅林的故事后,辛滬光被深深地感動,她跟包玉山學唱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并在黃飛立的指導下,用這首歌的曲調創作了她的畢業作品——交響詩《嘎達梅林》。這部作品創作完成后,在1957年首演時獲得了巨大轟動,全場觀眾都被深深地震撼,辛滬光也憑借這部作品一舉成名。在創作過程中,這位流淌著音樂熱血的年輕姑娘,不僅對蒙古族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她與內蒙小伙包玉山之間也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
畢業后,辛滬光追隨包玉山一同前往內蒙古,從此開始了畢生的蒙古族音樂的寫作。在50年的創作生涯中,辛滬光完成了近千部作品。將原生態蒙古族音樂與交響樂完美融合,是她最大的藝術成就。作為內蒙古藝術學校的教師,她還培養出阿拉騰奧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等歌曲作者)等蒙古族杰出音樂家。
1960年,鄭小瑛被選派到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歌劇、交響樂指揮。周恩來在訪蘇、看望留學生時,對鄭小瑛說:“國家送你們出來不容易,回國一定要好好報效祖國和人民啊!”鄭小瑛一直把周總理的囑托記在心上。
1976年,周恩來逝世,全國人民都陷入了悲痛中,曾與鄭小瑛是同班同學的作曲家徐振民想要創作一首交響樂作品悼念周總理,然而在最初創作時他苦苦尋覓不到靈感,不得不將創作暫時擱置。三年后的冬天,在南京工作的徐振民無意間走進了一片梅園,看到雪花落在清麗的梅花上,憶起周總理,頓時產生了創作靈感,很快便完成了幻想序曲《雪里梅園》的創作。1981年,第一屆全國交響樂作品比賽啟動,徐振民希望能拿《雪里梅園》去參賽,然而他并沒有資金請交響樂隊演出、錄制他的作品。當時,在中央歌劇院擔任指揮的鄭小瑛看過樂譜后,被作品中的真摯情感打動,于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帶領中央歌劇院管弦樂團為徐振民免費排演了這部作品。后來,這部作品在第一屆全國交響樂作品比賽中獲得了優秀獎。
把理想變成現實
“音樂的歷史是作曲家的歷史,第五屆交響樂之春恰逢中國的交響樂一百年,意義非凡,我覺得交響樂是音樂藝術中最高的成就,有深刻內涵,經過這么多年發展,我們已經熟練掌握了中國元素、中國風格、中國文化底蘊和西方作曲技法的有機巧妙的融合!敝笓]家譚利華將于4月24日率領北京交響樂團上演馬思聰先生在60多年前創作的《山林之歌》!斑@部作品到現在來看都非常先進,作曲技法先進,民族風格非常地道,很多手法到現在都沒能被超越,F在有機會再給大家演奏,讓大家感受一下,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的交響樂已經是頂級水平。作曲家們辛勤耕耘創作很多作品,靠什么辦法流傳?就是經常演出!弊T利華說,“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在演奏世界經典作品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去推動中國民族作品的發展!
湯沐海將于4月9日率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上演茅沅的《瑤族舞曲》。他告訴記者:“中國交響樂的發展經歷很多磨難、曲折,應該花時間精力把他們整理出來,特別感謝國家大劇院這樣做,這是必須的,也是急需的。我相信中國文化的偉大,在大家心里頭燃燒的火焰還可以在紙上看到,作曲家應該喚起對理想的追求,把理想變成現實!
好作品不該無處可用
出生于1936年的施萬春如今已是80歲高齡,從最初開始學習、從事作曲至今,他見證了中國交響樂發展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回憶少時學習音樂的經歷,他感慨萬千:“記得兒時,一家人從農村遷到北京,我父親靠每月僅30多元的工資養活全家九口人,我們連吃飽飯都很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音樂幾乎是天方夜譚。好在那時候有位音樂老師免費幫助我,教我和聲、鋼琴,但大多數時候,我都是靠自己摸索著去學習!笨忌现醒胍魳穼W院后,即便生活依然艱苦,他對音樂的熱忱從未退卻,全身心投入到作曲系的學習中。數十年來,施萬春創作了大量交響樂及電影音樂作品,在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中,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節日序曲》將在4月13日由楊又青執棒山東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奏響。對于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的策劃,施萬春倍感欣慰:“中國的作曲人一直苦于沒有一個好的平臺演出自己的作品。中國近年來的交響樂事業發展迅速,全國成百上千家交響樂團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卻很少有機會聽到中國作品的演出,這是個很大遺憾。中國作曲家,無論青年或老年,手里不是沒有好的作品,只是無處可用。在這次中國交響樂之春中,各樂團都納入了一定比例的中國曲目,這是一次高瞻遠矚的策劃,國家大劇院定會通過其在文化領域的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全國音樂院團,一同重視起中國交響音樂文化,促進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繁榮發展!
沒有既往 何以開來?
“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到底是哪一首,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有爭論。目前能夠找得到最早的是蕭友梅1916年在德國留學時創作的《哀悼進行曲》,那個時候叫《哀悼引》!4月8日,將由陳佐湟率貴陽交響樂團開啟本屆交響樂之春的大幕。陳佐湟說:“國家大劇院的第一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是我策劃的,到現在已是第五屆,如果國家大劇院不用這個平臺來做這件事情的話,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夠喚起全中國的交響樂同行們這樣的意識,引起這樣一種責任感呢?我們總說繼往開來,沒有既往,何以開來?”
陳佐湟告訴記者,令他非常感動的是,當國家大劇院發出這個倡議后,參演的12個團沒有一個不是興奮的,大家都愿意參與其中一起來做。但陳佐湟也強調:“國家大劇院絕對不可能獨自完成這個任務。只要開了這個頭,我相信一定能夠堅持下來,需要樂界的共同努力。沒有準確的總譜,就不會有準確的分譜,就沒有演奏的可能。沒有聲響,就沒有生命,只是音符,后人還是無從知曉。” 孟綺 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