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年音樂會在我們看來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物,但它真正走入人們的音樂生活也沒有多長的歷史。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文化的涌進,如歐洲新年音樂會、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新年音樂會等在國內的轉播,才讓人們對這種音樂會形式有了概念,國人自己辦新年音樂會更是新近十年八年的事。也許是我們的文化包容性很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樂迷們不僅越來越多關注西方的新年音樂會,而且在國內有越演越烈、此起彼伏之勢,前些年是幾大一線城市,后來是所有的大城市,現在連縣城都盛行起來了,甚至在同一個城市扎堆舉行,頗有那么一點“沒有新年音樂會這新年便過不好了”的意思。這種迅速崛起的高雅文化繁榮,本來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仔細了解一下就知道,其中絕大多數的新年音樂會都是請來的國外交響樂團,這就值得琢磨一番了。人們為什么樂此不疲地進行以交響樂為主要形式的新年音樂會?又為什么非得請來國外的交響樂團?為什么連中小城市也熱衷于西式的新年音樂會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各地的音樂廳。說來也不奇怪,很多城市,哪怕是經濟還相對落后的小城市,這些年都不甘人后地建起了高大上的音樂廳和歌劇院。這些富麗堂皇的音樂廳既然建起來了,就得有音樂會舉行才好。可是,組建一支管弦樂團對一個小城市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平時估計只能讓小學生們在那里搞搞文藝匯演,好不容易到了過年的當口,一場豪華音樂盛宴便如同新年宴席一樣成為城市里的一件盛事。那么,邀請國外的交響樂團就顯得順理成章了,既是場面上的高大上,也實現了一回音樂廳的功能。當然,這音樂盛宴是否讓聽眾都能接受不得而知,音樂廳內交頭接耳、手機聲此起彼伏,跟廟會一樣熱鬧是常有的事。但是表面上當地的媒體會興奮一陣子,做幾篇提高文化品位的文章是免不了的。究其內里,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對音樂會有真正的審美習慣和愛好,僅僅是一種附庸風雅,更不會在乎其藝術質量的高低。也罷,咱圖的也就是那股熱鬧勁兒。西式的新年音樂會就如同圣誕節、情人節之類的西方文化,對年輕人是有誘惑力的。
請來外國的交響樂團,類似人們常說的購買服務。購買服務,在經濟活動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對于文化市場來說,就值得思考。關于外國交響樂團的良莠不齊的問題,早前就有好多的議論。如果是商業演出,主辦方愛請什么樣的樂團就請什么樣的樂團,遵循行內的操作規則,市場會自然調節,無可非議。只是很多新年音樂會是政府的文化項目,或者是文化交流之類,如果請來的交響樂團是水貨,這就大有不妥了。據筆者的觀察,這樣的事情屢有發生。記得前兩年廣州白云會議中心有一場西班牙來的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連樂隊的編制都沒湊齊,用電子琴代替豎琴,不倫不類,很是讓樂迷們掃興。至于為什么會請來水貨,我想原因有二。其一,主辦方一味崇洋媚外,沒有甄別藝術水準的能力,聽任中介的推薦,或者只聽名號而不顧其實。其二,主辦方為了降低成本,故意邀請水平不高的樂團糊弄國人,以為國內的聽眾(尤其是小城市)只是看熱鬧,不會在意、挑剔。有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這便是音樂會的演出內容,也頗為令人尷尬。一般而言,人們購買服務僅僅是購買勞動力,內容是購買方指定。譬如請廚子,菜單得是購買方來制定。可是,我們大多的新年音樂會,都是連同內容全盤照單全收,不太可能要求國外的樂團帶來中國內容的音樂會。雖然演出的曲目中不乏人們耳熟能詳的音樂小品,但是基本上都是西方的音樂經典,節目單中不太可能出現中國的音樂作品,最多就是半生不熟地準備了一二首中國的小品作為返場,以取悅中國的聽眾,烘托音樂會結束的熱鬧氣氛。
新年音樂會其實沒什么不好,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普適于世界每一個角落,在新年到來的日子里,人們端坐音樂廳,以愉悅的心情分享一種高雅而又精致的聲音,怎么說都是令人愜意的事情。我們在幾十年的新年文化建設中已經接受了這種形式,哪怕是一種儀式化的存在,也是有其價值的。雖然有些地方政府欲將其作為文化名片來打造,讓人哭笑不得,有小題大做之嫌,但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節日文化現象。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被譽為是一項新民俗,說不準新年音樂會也能成為一項新民俗?如是甚好,不過這作為高雅文化的新民俗,得去除附庸風雅和政府工程的泡沫,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建立自己的樂團,演出自己的原創曲目內容,培養高雅文化消費人群,這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麥 瓊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