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抬指訓練方法是否會造成手傷,還需要看在練習時是否科學的使用了高抬指,與練習的時間長度,具體練習的動作和肌肉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關系。
很多鋼琴家手受傷并非來源于高抬指的練習,而是由于慢板樂章或和弦發力的不科學。讓手指持續的繃緊,不能夠運用好力量和重心的轉移,為了獲得好的聲音運用持續繃緊掌關節等方法都會造成手的機能損傷。
因此我認為將全部問題推卸給高抬指的訓練是很武斷的。通過科學適量的高抬指訓練,反而可以提高掌關節的機能狀態,指尖的敏感度和支撐。從而使小臂及大臂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和解放。這樣不但不會傷手還可以避免手受傷。
舉例中的韓國鋼琴家趙承珍,實際上他只是在最終演奏時呈現非高抬指,兒時練習時也經過使用高抬指的方法。
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一些鋼琴家如Horowitz,郎朗等的演奏手型是張開的舒展形態,沒有使用高抬指。但是在此必須澄清一下,很多鋼琴家在練習過程中的確使用了高抬指,尤其是兒時。但是在真實演奏中,為了考慮聲音效果,都不會使用高抬指的方法。
我們要區分開練習和演奏,高抬指不是最終的目標,而是兒時訓練過程中必要的方法。鋼琴家在最終演奏時的手型可以是千變萬化且區別于高抬指的,但由于最終演奏時的手型會因每個鋼琴家的手指生理結構和習慣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是不能去盲目模仿的。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在演奏中適合自己,適合每個作曲家每首作品的觸鍵。但這并不代表高抬指的訓練過程是錯誤的,反而如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等鋼琴家都大量使用而且得益于高抬指的訓練。
關于高抬指訓練方法,有人說:“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來都強調“高抬指”是訓練的手段和過程,而不是唯一的彈奏法。有些歐美人也許不太需要高抬指的訓練,因為他們的手掌寬大,指距開,所以這個過程也許可以短一點。但是亞洲人手的條件如果沒有這個訓練過程,手腕就會緊。我是“高抬指”訓練的受益者,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本功。我現在80歲了還能上臺。仍然經常用這樣的聯系方法保持手的機能不太快地老化。”
如老師所說,我們都學習過這個方法,并且在日常演奏和教學中也都深深受益于高抬指的練習方法。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無論是自己還是學生都從沒有出現過因練習這個方法而造成手傷的情況。
高抬指的訓練也許不是必須的,但不明就理地全面否認也是很不專業的。我寫了這么多,只是希望該作者的文章不要武斷地誤導讀者,希望國內的琴童家長不要不經思索的跟風。
正確的高抬指,要注意聲音本身的質量和音色。音與音之間要有數秒的間隔,不能銜接過緊,做好每個音本身的動作很重要。快觸鍵是鍛煉手指技能和爆發力的關鍵,彈奏每個音之后要快速放松,這樣在訓練的同時也避免了緊張。時刻體會手臂肌肉和肩頸的放松也很重要,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指尖上。
我個人通過長時間的高彈指練習,以及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大量練習高抬指快觸鍵的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今還沒有出現過由于高抬指的訓練而造成手受傷的案例,我相信即使出現了問題也一定是由于不科學的練習而導致的。
就像田徑運動員一樣,他們在日常訓練中會使用高抬腿的方法練習肌肉,但是在最終比賽時肯定不會高抬腿。練習鋼琴技巧的方法多種多樣,高抬指快觸鍵作為流傳多年并在各國使用的方法肯定有它的價值和存在的道理。或許這個方法不是必須的,也有其他練習手指的方法。但是我對此做過大量的實踐并得益于這個方法,因此不得不站出來,客觀向大家說明情況。
如果每個琴童都去模仿那些鋼琴家最終舞臺上的手型,而忽略高抬指快觸鍵等嚴格的訓練,未來將要面對的一定是手指跑動能力得不到提高,聲音模糊不清等問題。
值得反思的是,前幾天剛剛火過教育家凌遠老師教授王羽佳如何鍛煉手指機能,通過高抬指開發獨立性的文章。沒隔幾天這個批判高抬指的文章又受到熱捧。就如同每年在國內都盛行新的彈奏法和教材,批判湯姆森系列教材一樣。我們小的時候那一代人都是用湯姆森教材成長起來的,也沒見有什么弊端。
無論是高抬指,還是湯姆森教材。重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使用和練習它的方法。在事件的背后值得反思,為什么很多人缺乏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的左傾右斜的跟風? 有新的教學研究和方法固然是好事,但鋼琴技法的門派和方法多種多樣,我們不應該缺乏理智的崇拜一種方法,也不應該只認為自己是對的,盲目的否定他人的方法。
很多盛行的新方法和教材無非是商家營銷推廣的新手段而已。即便不一定是商業的驅使,從學術的角度也應該明白海納百川,吸取眾家之長的道理。提高自身的判斷力,整體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對學生負責任的道德感才是關鍵吧。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