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村:鄉村藝術有鄉村藝術的規律
鄉村藝術,我理解應該是鄉村的藝術,或者說是鄉村本來就存在的藝術。有些是鄉村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主動創造的,如民居建造中的雕梁畫柱,春節時的對聯、剪紙,服飾上的刺繡圖案等,是老百姓為了美的需要而創造的,因此就有了欣賞性和藝術價值;而更多的是老百姓為了自己的生產和生活自然而然形成的,本來就該如此,沒有創造美的主觀意圖,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客觀上卻給外人以美的享受,如鱗次櫛比的村落民居、田園風光、梯田景觀、花海果香、曬秋、插秧、牛耕田等,受到藝術家的青睞,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鄉村藝術,我們把鄉村藝術的歸納為兩個維度、三個特點和四個融合。
喜歡到鄉村旅游的人,常常被傳統村落的藝術魅力所感染,別致的造型、錯落有致的村落形態,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建筑風格,不得不讓人感嘆:設計師是誰,有如此的智慧。老百姓會告訴我們說,沒有設計師,沒有強制性規劃,是老百姓自己按照自己的需要,同時又照顧到鄰里的同樣需要而建設出來的。老百姓有什么要呢,最基本的需要有兩個:生產與生活。鄉村正是在遵循滿足生產和生活兩個維度需要的基礎上長出來的。圍繞著農業生產需要生長出來院落、梯田、灌溉系統、多樣化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有了庭院經濟和諸如編制、釀造、雕刻等手工業,于是有了田園景觀,有了鄉村手藝。圍繞著農民生活創造出了衣食住行的方式,特色民居、美食、服飾、娛樂等,形成了豐富得難數不清的民間藝術。而如今的規劃設計機構,哪怕是著名規劃設計院也很難設計出令人折服的村落和民居,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不理解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研究村落里的藝術,我們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稱為藝術的東西,人們把村落譽為文化的寶庫,也是鄉村藝術的寶庫。如村落景觀,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態、田園風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構成的被譽為“富春山居圖”的詩意鄉村。還有生產場景,從牛耕田到聯合收割機田間作業,從脫粒打場到晾曬貯存,從對農產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鄉村手藝,都充滿著豐富的藝術內涵,給人們美的享受。理解鄉村藝術要注意其中的三個特點:第一,鄉村藝術的鄉土性,鄉土性首先指鄉村藝術內容是鄉土的,因為它直接來源于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牛耕田景觀、花海景觀,園藝、農藝、手藝等都是鄉村藝術的重要內容。鄉土性同時也指藝術的形式也是鄉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勞動和生活習慣,農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藝術價值,像年畫、剪紙、綠化美化、還有嗩吶、快板、評書、對歌等娛樂形式都是來源于生活。第二,鄉村藝術制作材料的自然性。是指鄉村藝術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時地利人和在鄉村生產與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設,黃土高原的窯洞、夯土墻、太行山區的石頭墻、石板房、海南的竹樓等。手工藝也是這樣,竹編、柳編、草編、荊條編,制茶、釀酒、做粉條等,都是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條件,取之于自然回歸于自然。第三,鄉村藝術資源利用的綜合性。一方面鄉村藝術體現的是鄉村整體,包括鄉村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條件、農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節日慶典、習俗與娛樂等,以及農業勞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鄉村藝術的重要資源和構成要素,鄉村藝術就蘊含在這些要素之中。另一個方面,很多鄉村藝術品的制作使用農產品的副產品作為材料,如利用麥稈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編制的生活用品、工藝品等,體現廢物利用和綜合利用理念。
鄉村藝術還表現為融合特征,一是生產與生活的融合。在鄉村,生產與生活不可分割,大多數情況下,生產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的內容也是生產的內容,作為生產的藝術也就是生活的藝術,如手工品的制作既是生產活動也是生活的藝術創作活動;二是形式與內容的融合,鄉村藝術或者是由形式推及內容,或是由內容尋找形式,在農產品的寓意文化中體現的特別突出,諸如“事事如意(柿子)”“健康長壽(桃子)”“多子多福(石榴)”“平平安安(蘋果)”等;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在鄉村藝術中更多的是反映形式背后的優秀品質和生存智慧。比如我們欣賞水車、水磨、耬犁以及其他傳統農具,能引起大家感慨的主要不是農具的外觀造型,而是其中所蘊含的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三是抽象與實用的融合,鄉村藝術很少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大都是在實用為先基礎上的藝術創作,門窗圖案的設計,房屋的樣式是為了使用功能而存在的,如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具有防火功能,編織的筐筐簍簍也是為了生產與生活中的實用。就那些被認為是純粹藝術的剪紙、春聯、年畫,其內容也飽含著對美好生活期盼和強烈的教化意義。四是自然與人文的融合,鄉村是離大自然最近且與大自然融合程度最深的人類居住空間,在鄉村藝術上也體現了這種深度的融合,如梯田藝術、田園牧歌、列入和未列入文化遺產的耕作制度與栽培方式等,都是大自然與人文要素融合的典范。
今天,無論是鄉村藝術,還是藝術鄉村,目標都是讓鄉村更美好。因此要認真挖掘鄉村藝術資源,探討其發展變化規律,按照鄉村藝術本來面貌培育鄉村藝術,而不是外來人以自己的好惡替代老百姓的需求。某地在美化鄉村過程中強迫農民拔掉南瓜和絲瓜,代之以花卉。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花草才是美的,院墻上盤滿的絲瓜藤,棚架上垂下葫蘆,院墻下的蔬菜,都是影響村容村貌的;他們拆除了石頭墻、石板路,代之以水泥建筑,認為那樣更現代;他們把錯落有致當成是雜亂無章,拆除了鱗次櫛比傳統民居,讓農民住進了“一刀切”式的居民樓;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無不反映了對鄉村藝術理解的欠缺。鄉村需要藝術家,需要繪畫、音樂、舞蹈、建筑、雕刻等眾多藝術家來鄉村藝術鄉村,但更需要挖掘鄉村藝術特點,尊重農民的藝術創造和鄉村藝術規律。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朱啟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