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鋼琴,一個盲童的音樂夢
這幾天,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看到許多人在轉發一個小姑娘彈鋼琴的視頻。視頻里的她正在彈奏的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曲《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嫻熟的指法,自信而又陶醉的神情,讓我們很難相信她是一名盲童。
彈鋼琴的小姑娘叫石筱玲,是蘭州女孩。“音樂就是她的生命。”這是石筱玲的鋼琴老師扎西措對她的評價。
石筱玲出生時便因為一場醫療事故被奪去了光明,周圍的親戚朋友都勸石筱玲的父母再要一個孩子,但她的父母卻決定用所有的愛去呵護她、陪伴她。讓她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歲時,石筱玲有一次去舅舅家玩,無意間對舅舅家的電子琴產生了興趣,小手不停地在上面按來按去。看到筱玲玩得這么開心,舅舅便把這臺電子琴送給了她。回到家后,筱玲對電子琴愛不釋手,每天都抱著這個“新玩具”按個不停。時間長了,竟能斷斷續續地彈奏幾首簡單的樂曲。
到了適學年齡,為了讓筱玲獲得更好的教育,父母商量過后,決定舉家從榆中縣城搬到蘭州市區求學。父親辭去工作,在蘭州市盲聾啞學校(現更名為蘭州特殊教育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全心全意陪伴筱玲成長。母親則扛起生活的重擔,進入婦幼保健院成為一名月嫂。進入學校后,筱玲的一位老師無意間發現了她在音樂上的天賦,便熱心地把筱玲推薦給了一位鋼琴老師。筱玲也十分爭氣,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筱玲的學習與領悟能力也越來越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從一個鋼琴零基礎達到了鋼琴八級的水平。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扎西措成了筱玲現在的鋼琴老師。
沒有對盲童的教學經驗,使得剛剛接觸筱玲時扎西措老師有些手足無措。“害怕她對某些詞敏感,也不知道要如何教導。”這是扎西措老師遇見的第一個難題。因為視力原因,筱玲看不見別人彈鋼琴的姿勢,也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這使得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扎西措老師一眼就發現了她的彈琴姿勢“很奇怪”。于是,扎西措請來了一位普拉提老師專門訓練筱玲的身體協調。經過幾次訓練,筱玲學會了怎么控制身體,扎西措老師也找到了用觸感去教導筱玲的教學方法。
從那以后,筱玲進步得更快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扎西老師發現筱玲的記憶力和聽力非常好,經常聽幾遍音樂就能記住整首樂譜。但有時過人的天賦也會變成阻礙,扎西措老師怕筱玲彈奏的樂曲變成復刻的“磁帶”,沒有自己的感情。于是,她總會在筱玲面前強調樂譜的重要性。筱玲很聽話,她從來沒有偷懶去記譜子,而是認認真真地對待每個音符。可是天不遂人愿,在解決一個難題之后,往往會面領著更大的難題。
學習鋼琴的盲人少之又少,盲譜更是稀缺資源。市面上的盲譜往往和鋼琴老師手里的普通樂譜版本有所出入,稀有的盲譜數量已經趕不上筱玲成長的速度了。扎西措老師趕忙尋找購買盲譜的各個渠道,經過多方打聽,最終在一個旅居日本的音樂家手中買到了適合筱玲現階段所學的盲譜。“很貴,像是普通版本的莫扎特奏鳴曲可能是五六十元,但是盲譜的話一首曲目可能就要這個價格,一本樂譜中會有二三十首曲目。”
筱玲的父親在家照看著筱玲,僅靠著母親的工資支撐著全家人的花銷,高額的盲譜費用對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一筆“巨額”支出。但筱玲的父母從來都沒有過猶豫和抱怨,只要對孩子好,他們什么都愿意去做。
“她的水平已經可以和很多專業音樂學院附小、附中的孩子們相比了,我也希望借此機會她能去更高的平臺,去更好的地方深造。”懷揣著這樣的希望,從來不在微信朋友圈宣傳自己教學成果的扎西措老師第一次學著開通了視頻號,將筱玲的練習日常發在上面,獲取更多人的關注。
“筱玲是個內心強大的孩子,音樂對她來說很珍貴。”在筱玲已經學了很多首古典音樂曲目后,扎西措老師便策劃著給她辦一場小型音樂會。“音樂會規模不用太大,只要有地方、有人聽她彈琴,筱玲就會很開心,我也會很開心。”扎西措老師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