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省陜西的11種傳統音樂“活化石”
傳統民族音樂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的,按照文化和民族的不同,在音樂風格上也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著具備自己民族氣息的特色音樂,而我國的民族傳統音樂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動和宮廷音樂發展而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陜西是我國文化大省,傳統音樂領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多達11種!我們一起了解其風采!
1、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是陜西省紫陽縣的傳統音樂。 紫陽民歌是流傳在陜西省紫陽縣境內漢族民間歌曲的總稱,是陜南地區漢族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紫陽漢族勞動人民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紫陽在明清兩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贛、豫、閩、粵人次之。2006年,紫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8。
2、綏米嗩吶
嗩吶在民間,紅白喜事的時候出鏡率最高,而會請嗩吶助陣的大多是在鄉村的婚禮或者葬禮上。陜北綏米嗩吶音樂曲牌曲目豐富,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吹嗩吶是陜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亦稱得勝令)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2008年,綏米嗩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37。
3、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陜西省地區的傳統音樂, 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 ,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006年,西安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1。
4、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藍天水會音樂顯示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悠久和博大,填補了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塊空白。其記譜方法、演奏技法都很獨特,是獨一無二的,它將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三者相結合,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的一塊重要的“活化石”。也許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的名字沒有西安鼓樂、納西古樂來得那般響亮,但這三種古老的樂種確實同出一脈,它們都是唐朝宮廷音樂的“分支”和遺韻。常見曲目有《清江頌》、《小曲子》、《三聯子》等。2006年,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2。
5、陜北民歌
中國人受模式化表象化的影響,一提陜北民歌,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陜北爺們頭裹白羊肚手巾,陜北民歌過去全靠口傳心授,都是過去貧苦百姓內心苦悶時的宣泄。陜北人在這樣生存環境下卻養成了樂觀豪邁、勤勞勇敢、老實淳樸的性格,陜北民歌就是這樣一種千溝萬壑的高原地勢與陜北人厚重純樸的情感碰撞的產物,陜北民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其代表性曲目《東方紅》、《蘭花花》、《三十里鋪》等,在音樂界占有及其重要的研究價值。2008年,陜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73。
6、鎮巴民歌
地處陜南漢中的鎮巴,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并享有“民歌之鄉、紅軍之鄉、苗民之鄉”之美譽。鎮巴文化積淀深厚,民風古樸豁達,自古即多自娛自樂民間藝術活動,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風,盛行全縣。無論男女老少,開口都能歌。鎮巴民歌題材非常豐富,歌曲種類很多,包含了勞動號子,山歌號子,山歌調子,茅山歌、姐兒歌等,小調,嫁歌、孝歌,祭祀性歌曲,漁鼓、花鼓、青·水曲子等。2008年,鎮巴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86。
7、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滅金后,蒙古騎兵為歡慶勝利,敲鑼打鼓,而成為一種軍鼓樂。韓城行鼓在保留原有軍鼓樂藝術風格的同時,與時俱進,特別在表演的藝術效果上進行了深加工,增強了宏偉氣勢。韓城行鼓的鼓譜有20余種,在韓城市文化館編寫的《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匯編》一書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譜有《摘豆角》、《上坡》、《走鑼鼓》、《司鼓子》、《呆鑼子》、《釘圪巴》、《肚里痛》、《老虎磨牙》等十多種,有表現氣勢的,也有表現技巧的。2008年,韓城行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3。
8、高陵洞簫
高陵洞簫是一種漢族民間音樂。胡道滿洞簫吹奏技法在繼承祖國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把簫從單一的伴奏樂器中剝離而成為獨奏樂器,變傳統的低沉、蒼涼、綿長的演奏為宏亮、明快、歡樂的演奏,其簫音婉轉悠長、醇厚有力、圓潤清揚。高陵洞簫技藝發祥地,是地處關中腹地的高陵縣渭河以南的耿鎮村。高陵洞簫藝術以“雙音代唱、喉音、上腭音、顫音、滑音、打音”為主要演奏技巧。2011年,高陵洞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4。
9、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其歷史見證的雄辯性和自身的原生態性、完整性、實用性讓世人稱奇。洋縣佛教音樂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它從我國南北朝之時開始形成,經歷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葉的鼎盛期,目前保存下來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依然有200首之多。其分別為經韻、鼓吹樂曲、鑼鼓樂曲3類,尤以鼓吹樂曲為盛。其主要樂器為管子和鼓。2011年,洋縣佛教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38。
10、白云山道教音樂
白云山道教音樂被譽為白云神韻,圣境仙樂。道教音樂又稱“道場音樂”,是道教齋醮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它與道教一樣,都是發端于古代巫覡的祭祀歌舞。道教音樂由器樂和聲樂兩部分組成,器樂采用鐘、磬、鼓、木魚、云鑼等樂器主奏,配以吹管、彈撥、拉弦等樂器;聲樂以唱誦為主,由高功法師宣戒誦咒、贊神、吟表的獨唱和都講道士的表白及道眾的齊唱組成。2008年,白云山道教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39。
11、旬陽民歌
旬陽民歌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題材和體裁、風格和色彩都體現出豐富性、多樣性和兼容性的特征。旬陽民歌歷史悠久,曲調豐富,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它同其它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旬陽璀璨的民間藝術瑰寶中一枝綻放的奇葩,也是底蘊深厚的旬陽民間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旬陽民歌在反映歷代勞動人民生活,表達他們的情感方面,可以說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代表作有《桑木扁擔》、《想姐想得不耐煩》、《勸郎》、《送郎》、《織布》等。2014年,旬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59。
相比于流行音樂,傳統音樂有著深深的歷史神韻,傳統音樂不僅是人們寄托感情,陶冶情操的產物,更是突顯人們生活狀態,記錄歷史的重要載體!有著流行音樂所不具備的研究價值!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