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訪琵琶演奏家章紅艷:真誠的音樂傳播者
作者方浩瀾畢瑩
“我覺得在音樂中‘好’是共識,不論是專業的、非專業的人都能感受到”,章紅艷如此表達自己對音樂水準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真誠,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聽眾”。這位有著豐富海內外演奏經歷的琵琶演奏家字句間透露著對音樂、對聽眾的真摯和誠懇。
5月6日,章紅艷攜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在悉尼歌劇院演出《西域流光》彈撥·擊樂情景音樂會。談到這次在澳大利亞的演奏,章紅艷表示這次的演出在編排上有諸多創新點,“我們有‘樂’也有‘舞’,樂與舞的關系是一體的,是靜與動的結合,舞是樂靈魂的走向”。此外,表演中還加入了打擊樂,章紅艷說,彈撥樂、打擊樂、舞蹈形成“三位一體”,演出試圖使這三者創造一種“內斂的而非外在的融合”,“我們要讓它們集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來,真正產生集合力量,而不是相互抵消”。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章紅艷創立了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許多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參與其中。談及這支隊伍,她言語中充滿驕傲,“我們的隊伍非常年輕有朝氣,代表了當今年輕一代的面貌,他們是很好的傳承者,不浮躁,很沉靜。”
章紅艷7歲習琵琶,她說學習傳統樂器就意味著身上有傳承的重擔,傳承基礎之上的創新無須刻意,是一種自然和自覺的過程,“我們接受的教育是新的,生活在時代的舞臺上,做出的表達本來就是新的”。但她也認為,傳承和創新是需要有自覺意識的,“每個人都自覺,才能有沉淀,拿得出東西”。章紅艷對創新的態度非常謹慎,她堅持要“水準第一”,“傳播方式可以創新,但不能迎合,迎合之后就什么都沒有。要挖掘傳統樂器的內涵,知道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寶貝,把它打磨發光。”
在悉尼歌劇院之前,章紅艷已經和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巴伐利亞交響樂團、韓國國家交響樂團等多個國際樂團合作過,琵琶聲音響過30多個國家的音樂大廳。用章紅艷的話來說,這是時代發展到全球化階段的自然結果,民族器樂的音樂家們走出幾十年前的個人劇場結成音樂群體,每個具體而微的音樂者也有了更廣闊的演奏舞臺,“比如我自己,我的個人空間在延伸,才有了這么多次國際演奏經歷”。
2015年春節前夕,中國駐澳使館在堪培拉舉辦“中國日”室內樂音樂會,章紅艷受邀與中澳兩國的樂團合作了數支曲子,對于當時的許多觀眾而言,這是他們與琵琶的第一次會面。“海外聽眾真正了解琵琶的人不多,由于一場音樂會改變對中國認知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章紅艷用了“唯一性”來形容每一次演出,“我們看重每一次演出,對于聽眾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聽琵琶,這就決定了他們如何看待我的國家、我的文化。”
美育,是章紅艷話里最具感染力的觀念。她在專業的音樂教育中要求學生刻苦、真誠、表現最佳,因為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聽眾,他們應該成為頂級舞臺的聽眾,“都應該從音樂中獲取幸福感”。這份音樂帶來的美和幸福是她在國際表演舞臺上的深切體會,她也希望通過自己切實的行動傳遞給每一位最普通的聽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