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廖昌永“中國音樂家的責任”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我國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做客中國文明網《兩會話文明》訪談欄目,暢談文化自信與文化“走出去”。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左)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文化自信
主持人:今年兩會您重點關注了什么問題?
廖昌永:關注還是蠻多,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當中,一定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特別強調了中國作品的“走出去”戰(zhàn)略。在這個方面,我關注的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作品如何接地氣,如何在作品中體現中國人的精氣神。我想,在兩會結束后,還要跟學校的同事們一起共同研究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體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好的音樂文化作品。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了“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您從事文藝工作這么多年,從東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和對比來看,您認為中國的音樂當前是否具備樹立文化自信的“底氣”?
廖昌永:我們當然有這樣的底氣!我前兩天看傅瑩答記者問,說中國現在強大了,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大家對此并不了解。怎么樣讓大家了解我們,知道我們是什么樣的,要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中國音樂家有“兩個責任”
主持人:您是唱西洋歌劇出身的,但近年來您在歌唱內容和風格中,都增加了很多中國元素,展現了“中國風”。比如說在唱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包括對現代詩詞歌賦的演繹等,這是否就是您說的“開創(chuàng)歌劇的‘中國學派’”?
廖昌永:我覺得每個國家的音樂家都有責任和義務來推廣自己國家的音樂作品。
我在做學生的時候,我的恩師周小燕告訴我,我們作為中國的音樂家有兩個責任:一是把西方的好的音樂作品介紹到中國來;還有一個責任,就是把中國好的音樂作品推薦到國際上去,音樂家有責任把橋梁作用發(fā)揮得更好。
1998年到2000年那段時間,我在挪威有十場的獨唱音樂會巡回演出,當時很多觀眾跟著我在全國到處走,我很受感動,我問他們?yōu)槭裁锤易撸克麄冋f:“沒想到你唱中國歌也那么好聽,中國還有那么好聽的音樂。”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鼓勵。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我們,中國五千年文明長河從來沒有斷流過。所以,我們更應該有責任把自己的音樂作品做好,推廣到世界上去。
德藝雙馨就是藝如其人
主持人: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以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作為自己的文化偶像,文藝工作者不但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得有較高的人品修為。您怎么看待“德藝雙馨”這四個字?
廖昌永:德藝雙馨就是你的品質和藝德,兩個方面都要好。我們古人一直說藝如其人,你藝術的修為有多高,取決于你的品質和素質。一個人的文明不在于你的學歷有多高、學問有多大,而在于你的內心和品德。它是一個人自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人性光輝。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品德,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一定會表現出來。
歌劇“走心”,才能走近老百姓
主持人: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句話,“優(yōu)秀的作品要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但是歌劇在中國老百姓眼中一直被視為難懂、難唱的高雅藝術,也很難入心,有網友評價說“歌劇想說愛你不容易”。對于這樣的現狀,改善它的最有效的途徑或者突破口在哪里?
廖昌永:我覺得老百姓能看懂的才是他們想看的。我們有很多非常好的題材、大眾熟悉的故事,都可以編成歌劇演給大家看。2016年9月份在北京我們演了《蔡文姬》,反響非常好。我記得1月8日那天,我們是上午場10點鐘,我來的時候看到場次全滿,上座率非常高,我很受感動。這也給我一個啟示:我們拿什么樣的作品給大家看?千萬不要走很高冷的,好像技法有多高明,唱段有多難。好的音樂作品一定要走心,要有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情感表達、真實的舞臺表演、真實的故事來歷。
在創(chuàng)作上就不要都是舶來品,不要都是拿來主義。比如西方歌劇有的唱調,我們不一定非要用,改成說話也未嘗不可。我們在《湯顯祖》的創(chuàng)作中有大量的臺詞在說,大家能聽得懂,也很容易走進劇情里面去。所以,要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要讓我們老百姓喜歡,首先要讓大家聽得懂、看得懂,才是硬道理。
廖昌永為中國文明網書寫文明寄語。
音樂教育要立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主持人: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共同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tǒng)體育等進校園。”您怎么看?
廖昌永:要讓世界了解我們的音樂,我們就要先學習好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我們在練書法的時候,不只字要寫得好看,還包含了中國對審美、對點線之間構圖、對提按轉頓的理解。如果我們對中國不了解,對中國的戲曲不了解,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來呢?西方音樂有各種學派,都是建立在本土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上的。我們想建立一個音樂學派,一定要扎根在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文化、傳統(tǒng)繪畫文化、詩詞歌賦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上。
廖昌永為中國文明網書寫的文明寄語。
拒絕“山寨版”才有創(chuàng)作的高峰
主持人:現階段文藝創(chuàng)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在音樂界您怎么看?
廖昌永:這種現象還是明顯的。我們如何來解決創(chuàng)作的高峰高原問題?你去寫一個西方的曲子來,還寫個山寨版,那顯然是不行的。要解決好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的問題。只有有了優(yōu)秀的作品,有更多的音樂人才去推廣它、普及它,才能讓更多的老百姓聽到它。甚至有些老作品還要挖掘出來重新演,要在我們的文化基礎上來提煉,然后普及它,推廣到全世界去。
好的音樂作品要主動“走出去”
主持人:在去年兩會上,您特別關注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今天上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動文化“走出去”。這方面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和嘗試?
廖昌永:有人說,西方的作曲家貝多芬、莫扎特、德沃夏特現在中國觀眾都很了解,但西方觀眾對我們的音樂家和作品并不是非常了解。其實,不只是在音樂作品上面,中國人對世界了解的渴求力度是非常大的。以美國作例子,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就像對我們中國的音樂一樣,并不是非常了解,才會有那么多的誤會和認識上的偏差。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好的音樂作品通過各種渠道主動“走出去”。去年我們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出活動,觀眾很受感動,因為他們通過音樂作品了解了在二戰(zhàn)時期,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遭受的磨難和不屈。
另外一方面,學術上也需要“走出去”。我們去年、前年都分別跟國外的一些音樂學院一起制作像《費加羅的婚禮》《女人心》這樣經典的歌劇,在合作中,我們學習經典的歌劇藝術,國外的人也從中了解了我們的藝術家。
同時我們也還有一些其他的推廣計劃。我們創(chuàng)作了《湯顯祖》,先是音樂劇,今年完成歌劇版的修改,明年準備把這個戲帶到國外去演出。目的就是讓大家了解中國的文化,讓大家知道四百多年前,中國還有這么棒的一個可以跟西方的莎士比亞相比肩的大人物。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