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8月26日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10首歌曲入選。7月21日,“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活動啟動,活動歷時一個月,數十萬網民通過網絡參與投票活動。(8月27日《華商報》)
從各類經典抗戰題材音樂作品中推選出100首優秀抗戰歌曲,再由網民從中選出“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顯然就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樣的音樂作品,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民族團結的靈魂。地域差距不是造成隔閡的原因,年代久遠也不是形成代溝的根源,這些歌曲,幾乎沒有人不熟悉,沒有人不會唱。
按照歌曲的創作年代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中,最早的是1934年的《畢業歌》,最遲的是1943年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團結就是力量》。時間過去了80年,這些歌仍然傳唱不衰,從老人到對抗戰尚不完全熟悉知情的少兒都情有獨鐘,這些抗戰歌曲的魅力究竟在哪兒?
魅力在群眾中。這些抗戰歌曲都有明確的詞曲作者,但群眾才是這些歌曲的真正創作者。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領土,進而引發的抗戰形勢,是所有抗戰歌曲的孕育土壤。比如,《畢業歌》屬于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歌詞是自由體的新詩,用核心音調貫穿發展的多段體結構。第一段像警鐘聲聲,具有號召性;第二段展現了有為青年的志向和抱負,是宣誓性的;第三段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氣勢;第四段也具有號召性,音樂較第一段更為急切,更為熱情地呼吁。這反映了有為青年當時的精神狀態,體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魅力在時代中。從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開始,到抗戰結束,所有抗戰歌曲都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聲音,表達了與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民族危難時刻,所有中華兒女與國家命運、人民幸福緊緊相系,特殊的時代造就和豐富了音樂等文藝創作。經過歷史沉淀的抗戰歌曲,記錄和見證了那個時代,激發和升華了國人的意志與自豪感。
魅力在團結中。《義勇軍進行曲》《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反映了民族團結、軍民團結、一致抗敵的場景,《松花江上》《南泥灣》等則從祖國優美河山和人民勤勞等角度,突出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激發人們共同抗戰的精神。抗戰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浴血奮戰史,也是中華兒女的團結奮斗史。
抗戰歌曲沒有忘記,抗戰英雄沒有忘記,抗戰精神更要銘記,我們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會停止。抗戰歌曲的魅力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所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