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起,上海民族樂團微博、微信被“閔惠芬所教會我們的”、“閔老師,我想對你說”等話題包圍。4月29日,樂團在大劇院舉辦“扎根人民·弦韻永存”閔惠芬紀念音樂會;4月30日,“上海之春”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發展論壇專題討論《從閔惠芬的二胡藝術談當代民族音樂創作的人民性》……在團長羅小慈看來,連續一個多月的活動不僅是紀念,更是推動上海民族樂團躍上新臺階的重要一步。
“標桿人才”被羅小慈反復提及。60多年來,上海民族樂團薈萃了顧冠仁、閔惠芬、俞遜發、龔一等一代代聲譽卓著的藝術家,他們創作演奏的作品在海內外廣為傳播。后繼者如何超越高峰?上海民族樂團2006年起推出自己的首個演出季。每年20場至30場演出季音樂會中,既有歷年來樂團創立的經典品牌系列音樂會,也有作曲家作品音樂會、新創作品音樂會及福建南音、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和十二木卡姆等傳統非遺音樂。樂團委約創作改編《太陽祭》、《青銅樂舞》、《龍躍東方》、《牧歌》 等新作,成為海內外同類型樂團的保留曲目。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上海民族樂團出過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大師。當下如何造就大師,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羅小慈直言,標桿性人才不僅對樂團裨益良多,對整個行業都有重要意義。
今年,上海民族樂團創造更多機會讓年輕人挑大梁,孵化標桿性人才,青年演奏家胡晨韻、王音睿、唐一雯等將在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組成“青春飛揚”系列專場。樂團啟動《傳統民族民間音樂采風及創作計劃》,鼓勵青年藝術家前往新疆和云貴地區采風,形成創作原動力。《我們新疆好地方》雙城協奏項目更被納入年度創作計劃。
上海民族樂團的“社會發展部”悄然改名為“藝術教育發展部”,部門名稱的調整,折射出樂團“重視藝術教育,培養觀眾”發展思路。近日,樂團與金山區山陽鎮簽訂合作協議,支持山陽中學民樂教育。
“為觀眾演奏,不分高雅殿堂還是鄉野田間。”閔惠芬曾說,“觀眾眼里喜愛和認真,比什么都重要。”現在,地鐵音樂角、國際汽車城、黃浦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處處有樂手定期送去民樂演出和普及講演。今年,樂團還與市教委合作組建學生民族音樂聯盟。4月,為6歲到12歲兒童設計的音樂會《快樂哆來咪》在閔行城市劇院舉行,為中學生設計的音樂會《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亮相嘉定保利劇院,熟悉的民樂旋律,通過活潑的互動形式走近下一代。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