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文化旅游成為了熱門,人們期待在旅游觀光巡覽文化古跡的同時,還能了解到一些當代歐洲文化藝術的熱點話題。英國《衛報》近期就隆重地推出了“全球十佳音樂廳”,在這個“十佳”名錄中,古典樂迷會發現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音樂廳名字。同樣,在這些“十佳”名錄中,可以看出:當代音樂廳的設計理念,正在挑戰傳統的古典音樂廳,功能化、設計感成為最能吸引眼球的熱點。
1 琉森文化會議中心
你或許很難想象,這樣一幢看似走進未來世界的建筑如何營造人們傳統印象中充滿溫暖色調的木質音樂廳才能擁有的美妙聲場。坐落于瑞士琉森歐洲廣場的琉森文化會議中心,是巴黎建筑設計師讓·努艾勒的作品。這個建筑外部到處可見碩大的玻璃窗和灰白色的石膏瓷磚。然而,這種“審美沖擊”恰恰是設計家讓·努艾勒刻意營造的意外視覺效果。
琉森文化會議中心于1998年落成,整個建筑由音樂廳、會議多功能廳和藝術展覽廳三部分組成。音樂廳內有1840個座位,耀眼的白色音樂廳內擁有超高質量的聲學效果,首場演出由指揮大師克勞迪奧·阿巴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為其揭幕。如果你在這里聆聽管風琴和合唱音樂,能體驗到類似教堂的那種自然而攝人心魄的聲場。這就是為什么它可以當之無愧地獲選全球音樂廳之首的原因。
2 波士頓交響樂大廳
建筑大師貝聿銘曾經描述過他對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的印象:“我第一次聽到西方音樂是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那是美國最優秀的音樂廳之一。當時,我被貝多芬的交響樂深深地打動了。”
同是傳統設計的音樂廳建筑,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和維也納金色大廳之間,指揮大師卡拉揚似乎更加青睞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對很多音樂而言,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甚至更好……因為這里的混響略少一些。”
建于1900年的波士頓交響樂大廳,外形更像個方形盒子。這個音樂廳也是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大本營。
交響樂大廳是以在“二戰”中被毀的萊比錫音樂廳為原型建造的。因此,波士頓交響音樂大廳的外形,與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和維也納金色大廳一樣,都是狹長而高挑的“鞋盒”形狀。當然,這個大廳最棒的部分在于它內部的聲學設計:整個大廳以磚、鋼鐵和石膏建造,地板是全實木杉木地板鋪墊,由于其設計將舞臺墻面向內傾斜,使得樂隊演奏出來的聲音更加集中。音樂廳內的側面包廂的進深設計也非常淺,這樣可以避免消聲和陷聲。大廳的格子平頂以及裝有塑像的三個側面,可以讓音樂廳內每一個座位都能獲得極好的音效。
3 布里奇沃特音樂大廳
曼徹斯特是英國第二大繁華城市,僅次于倫敦。這里集中了英格蘭西北地區有影響的樂團、劇院、博物館等文化娛樂設施,這里的音樂廳和劇場甚至可以挑戰倫敦西區。當然,這里最著名的場館,就是哈雷管弦樂團的成名地——布里奇沃特音樂大廳。
布里奇沃特音樂大廳是繼皇家節日音樂廳之后英國最大的專用音樂會場館。如今該音樂大廳不僅是曼徹斯特哈雷交響樂團主場,也是BBC愛樂樂團和英國室內樂團的共同駐地。布里奇沃特音樂大廳是典型的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建筑外部設計了一系列造型各異的外立面,并采用不銹鋼板和紅色砂巖包層,大范圍采用玻璃窗,將建筑物向市區開放。室內玻璃門廳為3個樓層提供了開闊視野。
能容納2341人的音樂廳的內部設計,運用了木材色調和柔和的紅色面板作為色彩方案,使空間顯得更為和諧一致。一架5000管的巨型風琴占據空間的主要位置,營造了教堂般的神圣氣氛。
這個音樂廳最厲害之處在于它無以倫比的抗震性能和隔音性能。由于音樂廳是由固體鋼筋混凝土鑄壓而成,大廳內部是一個雙層屋頂的不銹鋼外殼設計。這可以讓外面的噪音絲毫影響不到內部音樂廳,而內部音樂廳的聲場可以安靜到聽到觀眾的呼吸。這座音樂廳實現了音效和審美需求之間的完美平衡,榮獲了1998年英國市民信托獎優勝獎和皇家建筑師協會大獎。
4 維也納金色大廳
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廳之一。全球音樂觀眾對這座音樂廳如此熟悉,最主要的歸功于每年新年在這個著名音樂廳舉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作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駐場地,維也納金色大廳由丹麥設計師特奧費爾·翰森主持修建。音樂廳的整體樣式仿造了希臘神廟的建筑風格:外墻紅、米黃、灰三色相間,正立面由三尊女神像支撐,古典別致。
金色大廳建筑風格金碧輝煌,音響效果華麗璀璨。不過,由于建造時主要參照經驗數據,從現代聲學角度以及外觀設計角度而言,該音樂廳的設計并非最完美。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游客對這座金碧輝煌的音樂圣殿的厚愛。其實,金色大廳僅僅是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的六個主廳的一部分。音樂協會大樓共有六個主要音樂廳,分別名為大廳(金色大廳)、勃拉姆斯廳、玻璃廳(大禮堂)、金屬廳、石頭廳和木頭廳。
5 柏林愛樂音樂廳
這個于1963年開張迎客的音樂廳,被當地人譽為“卡拉揚的馬戲團”。柏林愛樂音樂廳由建筑大師漢斯·夏隆設計。獨特的外形和構造,讓這座音樂廳成為與傳統音樂廳決裂的一個建筑典范。
在此之前,歐洲幾乎所有重要音樂廳都依照類似維也納金色大廳般的規格建造:四四方方,大廳前端是樂團表演的平臺,下面是平地式設計的觀眾席。
1956年,建筑師夏隆提交的新柏林愛樂音樂廳設計方案,采取了與過去傳統風格截然不同的設計:拋棄長條形大廳,設計出一個非對稱的帳篷風格建筑。原本與觀眾隔離開來的樂團表演區,被放到了觀眾席的正中央。這種設計如同一個室內體育場,中間是比賽場地,周圍是依次遞增的觀眾座席。
夏隆如此解釋其獨特的建筑外形:“從古至今,人們在聽到某處響起即興演奏的音樂時,都會自動地圍成一個圈,這并非偶然。這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從心理學和音樂的角度看都很容易理解,我們應該把它應用到音樂廳的設計中去。在這里,不管在空間上還是視覺上,音樂都應該處于中心地位。”
然而,這種設計卻招致建筑界乃至音樂界很多人士的批評。其中,就包括作曲家欣德米特和樂評人維爾納·奧爾曼。然而,卡拉揚對夏隆的設計非常欣賞。
由于柏林愛樂音樂廳的舞臺設計將表演者置于大廳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對稱的觀眾席,聽眾席化整為零,分為一小塊一小塊的“哇田”似的小區。它們用矮墻分開,高低錯落,方向不一,但都朝向位于大廳中間的演奏區。這種突破傳統音樂廳的設計,呈現出親切、隨和、輕松、瀟灑的氛圍。
聲效師克萊默爾這樣形容這個音樂廳:它像一張巨大的遮陽篷籠罩在樂團演奏區上空。克萊默爾后來又和卡拉揚一起對音樂廳的聲音效果進行了改善。在上世紀70年代初之前,卡拉揚一直帶著他的樂團在柏林達勒姆城區的耶穌基督教堂錄制音樂唱片,直到后來這座音樂廳的聲音效果和技術水平符合了這位大師的苛刻要求。不過,那時候夏隆的建筑設計已經被公認為大師級的杰作,并且為不少規劃者提供了靈感。夏隆這種音樂廳設計,對于戰后德國有相當大的影響。
直到今天,還有無數知名的獨奏音樂家或是交響樂團熱衷于選擇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卡拉揚馬戲團”作為自己的演出地點:除了出眾的音樂效果之外,他們非常享受在觀眾環繞的氛圍下演出。如今的柏林愛樂音樂廳,已經成為受到全世界矚目的建筑作品之一。
對現場表演愛好者而言,一場音樂會的成敗除了取決于音樂本身,演出場地之優劣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就是為什么每當各地新音樂廳落成時,人們最先關注“音樂廳聲學效果如何”這個問題。英國音響學專家特雷弗·考克斯在衛報網站上公開了他心目中聲音最好的十大音樂廳,除了前衛的設計之外,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廳內的聲學效果了。
6 巴黎愛樂大廳
今年1月14日亮相的法國巴黎愛樂大廳,坐落于巴黎東北部的環城公路旁。盡管外觀高大上——外形頗似金屬飛船,內部裝修也豪華大氣,巴黎愛樂大廳的內部聲學效果卻招致業界吐槽。
巴黎愛樂大廳由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讓·努維爾設計。這是一個以合金鋼和玻璃為主要建筑材料的超現代建筑。音樂廳的設計和施工歷時7年多,造價3.86億歐元(約合28億元人民幣)。設計師大膽地將一些觀眾席“懸”在演出大廳上空,增加了建筑的現代感。這讓人聯想起柏林愛樂大廳的設計,因為它也是一個環形設計:圍繞四周的觀眾在任何一方都可以清晰地從各個角度看到指揮和樂隊,而且觀眾席與指揮臺間的最遠距離只有32米。
音樂廳剛開張,四面八方的名流都來捧場。歐美許多媒體都盛贊:巴黎愛樂大廳堪稱歐洲最氣派的音樂廳。但是,業界不少人也對這個音樂廳過高的造價、過偏的地理位置和不盡如人意的聲場效果感到不滿。巴黎人對超出初始預算三倍之多的造價耿耿于懷。巴黎愛樂大廳地處巴黎遠郊的環形大道,也讓很多老樂迷感到出行不便。紐約時報評論家托馬西尼更是直言不諱:“與其說是音樂廳還不如說更像一個沒有藝術感的現代博物館。”
巴黎愛樂大廳最終能否贏得全球樂迷的喜愛,尚需觀望。但是它的高調亮相,已經讓這個大廳的未來不容小覷。
7 基督城會議廳
基督城會議廳,位于新西蘭維多利亞廣場北側,是新西蘭規模最大的多功能劇院。它分為音樂廳、劇場等5個部分,共可容納2644人。
音樂廳名為Harold Marshall,由于2011年基督城發生嚴重地震,目前會議廳正處于修復狀態中,預計2018年重開。這座音樂廳的聲學設計非常別致:該廳用帳篷狀天頂放下的大型木質嵌板來形成理想中的聲音反射效果。聲音必須從墻面反射、從四周到達聽眾的頭部,然后進入雙耳。這與兩耳聽到的聲音有些微差距,因為聲音傳到頭部和兩耳的時間有細微的時間差。這是一種通過時間差來特別設計的音樂廳。業界認為,這個革命性的聲學設計,使得這個音樂廳別具一格。
8 西貝柳斯音樂廳
由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名字命名的這個音樂廳,離赫爾辛基約一個小時的車程。這個著名的音樂廳也是拉赫蒂交響樂團的駐地。
西貝柳斯音樂廳稱得上是一個“00后”,于2000年3月才落成啟用。音樂廳有1250個座位,其聲學效果廣受好評。這棟建筑從里到外都采用的是膠合層木。設計參照了凸顯北歐斯堪地納維亞的復雜設計,音樂廳的整體效果也頗似鞋型,或者說類似小提琴的共鳴箱。音樂廳上方是一個移動的天棚,與兩側的188個聲門和羊毛擋板設計符合相互間的散射反射原理,從而營造出無與倫比的優美聲場。
9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在日本六大音樂廳中排名第一位。它最為獨特之處在于其頂部橡木構成的猶如金字塔型的頂棚設計。這個三角形的頂棚設計讓音樂廳在燈光的照耀下富麗堂皇。由于具備極佳的聲學效果,這座音樂廳被大提琴家馬友友盛贊為他所體驗過聲學效果最好的音樂廳之一。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擁有1632個座位,一個音樂廳和獨奏廳。1977年9月,指揮家小澤征爾特地為這個音樂廳舉辦了開張大典音樂會。
10 圣保羅音樂廳
巴西中部城市圣保羅的老火車站有一個胡里奧·普雷斯特文化中心,這里就是圣保羅音樂廳的位置。上個世紀90年代,當圣保羅交響樂團需要一個新的場地時,這個坐落在老火車站的開放大廳就成為了一個理想的音樂廳選址。
將老火車站大廳改裝成音樂廳,讓圣保羅政府費盡了心思。車站的大廳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它的尺寸與19世紀的音樂廳頗為類似。也就是說,它具備音樂廳內部構造的那種“鞋盒風格”。在參照了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設計特點之后,圣保羅音樂廳傳承的也是傳統音樂廳的特色。
為了讓這個音樂廳能夠營造更立體豐厚的交響效果,圣保羅政府于1995年開始對于這個音樂廳進行改造,1997年11月進行第二次內部裝修,如今的音樂廳1498個座位。它的面寬同于波士頓交響樂大廳,深度與高度與維也納金色大廳相同。聽眾在廳里仍然可以仰望傳統西方建筑的壯觀石柱,可動式的廳頂還能配合巴洛克時期作品或浪漫時期作品等不同的節目更改配置,做出相應的回響效果。這座音樂廳主要用作古典音樂演出,但有時也會迎來一些流行界的大腕,2009年1月15日埃爾頓·約翰就在圣保羅音樂廳舉行過演唱會。(音樂周報 李瑾)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