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第二期里來自福建的17歲女孩雷雨心,以一首《記·念》打動了導師們,一番哄搶后加入羽泉戰隊。除了歌曲本身之外,其中引人注意的還有她唱完之后與導師之間的對話,比如她說他們學校“能給我們其他人想給但不敢給的青春”,海泉立馬說“你們校長要紅了”,又說“學了音樂就是上了賊船”,引得大家會心地一番哄笑,還有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陳羽凡關于會考與演出沖突的問題,引得劉歡導師大力贊揚。這中間有一個很擰巴的問題,那就是學音樂等于上賊船嗎?要說是,顯然雷雨心與胡海泉之間的對話語境是否定這樣的說法的;要說不是,在目前的社會環境與教育體制之下,學音樂又確實有上賊船的感覺與嫌疑。為什么學音樂就等于上了賊船呢?
從歷史來看,學音樂這件事情,顯得不入流,因為中國人三教九流的職業定位、評價體系中,音樂是下九流的,和戲子、剃頭、修腳、耍猴等屬于一個路子,侯寶林、馬三立、郭蘭英、王昆等藝術大家,在電視上多次談到他們在舊社會與新社會里身份的巨大變化。這種歷史定位、評價的慣性,至今影響著許多人,當一個孩子說要去學音樂時,父母老師這樣的看法,仍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來。
從現實來看,學音樂的出路似乎很窄,雖然社會上能夠混口飯吃的機會很多,但大家公認的那些體面的混飯機會,多是讓學數理化的搶了先,“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既古老又新鮮的口頭語,對很多人仍具有職業指導的暗示作用,這種現實環境里,學音樂可能就意味著要吃不飽甚至餓肚子。
但上述歷史的慣性與現實的存在,并不能掩蓋一個正在發生和即將爆發的事實,那就是:藝術將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藝術的職業將被人們認為是一份體面光鮮的職業。這樣的判斷并非某些個人的體會和看法,而是社會發展必然要達到的事實。
如果說“學音樂就等于上賊船”是一個歷史的真實過往,將來走上光明坦途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趨勢,那么,目前“上賊船”的說法用打雙引號的方式表達,也就說明在目前的現實下,學音樂是一個讓人明顯感到尷尬的境地:選它,一時看不見光明在哪里,不選,對不起自己內心對音樂的渴望與追求。能為這個說法和現象提供強有力證明的,恰恰就是雷雨心所在學校的校長的話:“我們學校能給你們別人想給但不敢給的青春”。青春難道不該去充分綻放、絢麗展現嗎?應該!這是所有老師父母們都在內心里大力肯定的,是老師父母們都親身體會和經歷過的,他們希望能夠在孩子身上有一個更好的綻放和展現,可當下現實的情況,卻讓這樣的青春就變成了“想給又不敢給”的猶豫。
目前“學音樂等于上賊船”的客觀存在,更多折射的是當下人們對藝術和藝術教育的認識不足甚至是誤區,反映了我國教育體制乃至其它領域體制的某些不完備、不科學的設置仍然大面積地存在著。如果認識的轉變和體制的完善仍需要實踐上的積累和時間上的等待,那么,雷雨心所在學校校長的眼光與胸懷,特別是該學校付諸實踐的那些讓孩子得以青春美麗綻放的措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這種夾縫中求發展的思路、行動和智慧,希望可以被大力宣揚,更希望出現更多精彩紛呈的美好結果。(音樂周報 王群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