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五中分校民樂團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青春國樂”音樂會,以慶祝樂團成立20周年。音樂會曲目以樂團各個富有意義的時間節點的代表作為主:樂團第一次參加比賽獲獎的作品《漁舟凱歌》,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演出的《春節序曲》,參加全國比賽獲一等獎的作品《黃河暢想》,首次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作品《古槐尋根》等。中央民族樂團青年作曲家王丹紅《太陽頌》、姜瑩《絲綢之路》等新作品代表了樂團未來的新展望。
1995年,在大學畢業不久到北京五中分校擔任音樂教師的張立英一手創辦下,北京五中分校民樂團成立;2015年,曾經青澀稚嫩的張立英已是舞臺上鎮定自若、舉手投足英氣十足的女指揮。樂團20年,從最初的十幾人到現在的一百多人,張立英連說三個“很重要”,總結了樂團20年來突圍而出的重要能量。
高水平指揮很重要
20年間,北京五中分校民樂團成長為北京市數一數二的中學生民樂團,并一直保持著“金帆藝術團”的稱號。張立英認為這與樂團多年堅持請來高水平指揮密不可分。樂團的四任指揮:從中國鐵路文工團指揮金學仁、中國東方歌舞團指揮楊春林、中國歌劇舞劇院常任指揮張錚,到最近幾年加入進來的臺灣新竹青年國樂團/新竹市立青少年國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劉江濱,無論是基礎訓練還是主抓音色特點,指揮的高水平都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劉江濱指揮第一次給孩子們排練就給張立英留下深刻印象,排練進行不久劉指揮問她:“張老師,你能幫我借一個低音大鑼嗎?這個鑼的聲音不對。”她問:“怎么了?”劉指揮說:“這個鑼有一點兒裂縫了。”張立英立即跑去問打擊樂的學生有沒有發現,大家面面相覷。對于一個小裂縫導致的細微音色改變,劉指揮不僅耳朵“尖”,還迅速找到音色不對的原因。果然,在這幾年帶團的排練中,劉江濱對孩子們音色上的要求極為嚴格,一個音過不去就不會輕易放過往下練習。在20周年紀念音樂會的現場,筆者發現,只要是劉指揮執棒的曲目,孩子們的神情尤為專注,節奏控制上更為緊張有序。
除了指揮的高水平,張立英表示專業老師的水平也很重要。多年來,她堅持為樂團各個聲部聘請中央民族樂團的主要演奏員擔任聲部老師,能請首席盡量請首席。她說,只有每個孩子都打好基礎,排練作品才能快。
發揮學生自主性很重要
張立英認為,對于中學樂團而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非常重要,特別是高中部的學生。一直以來,她將合唱團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每年暑假通過演講和投票選出團長及各聲部的聲部長,進行細致的分工,并細致修訂團規,建立QQ群和公共郵箱,所有活動及排練曲目、音像資料等全部發到公共郵箱中,由學生自己安排。
樂團成立20周年紀念音樂會聚集了不少樂團的畢業生重回舞臺,重溫他們在樂團的美好時光。張立英有些無奈地說:“學生樂團如同一鍋永遠‘煮不開’的水,剛剛要沸騰,學生又面臨畢業了。”不過,令她欣慰的是,許多畢業生畢業離校,心里仍時時記掛著樂團。現任團長就是已經畢業上大學的老團員,這次演出的大部分事務都由他負責,腳本、畫冊、音樂會流程等很多細節工作都是畢業學生參與策劃的。一位在讀研究生的老團員,每次樂團大型演出都參加,即使遠赴異國也都請假追隨。張立英說,她發現樂團里“傳幫帶”的作用非常強,老團員帶新團員,效率高且節約時間。“我們樂團幾乎是北京市金帆團里排練時間最少的。不愿意拖沓,一旦排練就要效率。”
學校全方位支持很重要
作為一支在校的學生樂團,學校支持是最重要的因素。學生樂團與成人職業樂團最大的不同是要有人員基礎,這需要學校在招生人數和政策上給予支持。同時還需要排練場地、活動經費等物質方面支持。張立英直言,五中分校民樂團能夠跑贏“二十年”,學校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學校對于樂團的交流非常重視,只要有實地交流的機會,學校都支持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出去”,通過聽音樂會、合演等方式面對面交流;平時,張立英會多給孩子們觀看優秀團隊的演出錄像,讓學生“浸”在良好氛圍中,為此學校修建了新的排練廳,還為排練廳裝備了良好影視設備,便于孩子們學習。學校對樂團的全方位支持使樂團獲得飛速發展,樂團的勃勃生機也繁榮了學校的藝術教育,兩者逐漸建立了相輔相成的循環。(音樂周報) 陳茴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