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城無錫是中國的民族音樂之鄉。尤其在近現代,《月夜》和《空山鳥語》的作者劉天華、創作了《西城柳》和《流水》并編撰《九宮大成》的儲師竹等都誕生這里,民間音樂大師華彥鈞(阿炳,1893~1950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年阿炳執掌雷尊殿后由于交友不慎,產業蕩盡,惟剩下無錫圖書館路30號小閣樓風雨棲身。后來,眼睛瞎了,夜深人靜時他常在閣樓上琢磨一首叫《惠山二泉》的曲子,他不停地調弄著二胡的把位,修改著心中的曲譜……直到去世,阿炳至少在此蝸居30年。小閣樓實在是小,占地大概不會超過25平方米吧,F在樓上樓下各用木板割作兩間,分屬四“戶”,每“戶”也僅可安下一張床外加一案小桌而已。解放初期阿炳和老伴相繼去世后,房子成了無主產業,政府用來安置無房人員,大都是單身老人。
青年阿炳就顯示出卓越的音樂天賦,他的鼓、笛、琵琶和胡琴都是一時之選,據說他演奏的琵琶套曲《龍舟》能夠彈出七條龍船。1927年,阿炳失明后,只得身背琵琶胡琴,布袋里裝著兩塊竹板沿街賣藝,真正成為一名街頭藝人。最受老百姓歡迎的還是他自編自演的“唱新聞”。
由于“唱新聞”受到當局警告,再加上病體纏身,從1947年起阿炳就不再上街賣藝而在家以修胡琴糊口。他感到自己的路就要走到盡頭,賣掉了樂器,一門心思靜待另一個世界的召喚。
1950年的夏天,一位體面的先生舉手叩開了圖書館路30號的大門--同鄉音樂大師楊蔭瀏受中央音樂學院之托,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阿炳說,《惠山二泉》這首曲子真名叫《二泉映月》。楊蔭瀏錄制完成《二泉映月》、《聽松》和《大浪淘沙》等6首曲子,阿炳的身體已不堪重負。
這年12月12日,阿炳大口吐血,一代大師的生命之焰在這座破落小閣樓中溘然而滅。作為民間藝人的阿炳,他一生曾創作作品不下700首。
如今,圖書館路30號依然保存著阿炳生活時的格局!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