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笛以其特有的音色深為世人所熱愛。中國竹笛演奏離不開呼吸換氣法的運用。這里所談的呼吸換氣法不等同于人們為了養身之道而練的那種氣功。中國竹笛的呼吸換氣法是以提高竹笛演奏的音質、音量、音色為目的的由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循環換氣法為內涵的科學訓練方法。是中國竹笛上千年的演奏史中積淀的產物,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盡管在中國竹笛呼吸換氣法的運用及教學訓練這個命題上迄今尚無較系統的論述,但其地位及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南北各派在竹笛呼吸換氣法的訓練上都各有特色,各有絕招。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竹笛演奏與教學的藝術工作者,我以為甚有必要就竹笛呼吸換氣法的專門教學訓練進行探討。有了這種探討,對于中國竹笛的教學提高和理論發展都有著嶄新的意義。
一、中國竹笛呼吸換氣法的分類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研究前輩們和當代笛子大師們有關笛子呼吸換氣法運用的論述,便會發現中國竹笛在呼吸換氣法上有如下分類:
1.胸式呼吸法,又叫自然呼吸法。它是用肺呼吸加壓向血液中供氧,以達到維持人正常生存的一種本能。但用這種方法吹笛卻不盡科學,音色上時值上都干癟短促,而且與人的生存爭氧氣,所以,老師教學生都要求放棄用肺氣來吹笛。
2.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竹笛教學中普遍使用的訓練方法。它是通過口、鼻、胸肺、腹腔聯合協調進行氣的吸入、加壓、輸出的一種方法。中國音樂學院竹笛教授張維良先生對胸腹式呼吸法有簡潔的論敘: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通過胸腔,橫隔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動來控制氣息。這種呼吸方法要求腰要直、胸要挺、肩放平,深吸一口氣使腰部周圍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漸擴張起來,并用小腹和橫膈膜控制住氣息。然后將氣息均勻地呼出,這時可以感到腰部肌肉和胸脅內逐漸收縮。
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在《笛藝春秋》一書中,在氣功章節里對這種方法還總結出了口訣:雙肩不可上下動,胸腹同時來擴張,緩吹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吸超吹勁往下,丹田鼓氣力度強,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聲響,莫到無氣才吸氣,均勻呼吸流水長。
3.腹式呼吸法。它是直接利用腹腔的擴張(整個丹田區域)來帶動胸肺將氣快速倒吸人腹腔,經過橫隔膜,腰肌的加壓,將腹腔氣體濃縮提煉再慢輸出的一種方法。目前,這種方法由于訓練難度大,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有爭議。長笛演奏家錢芑先生在《長笛基礎教程》呼吸法章節里對腹式呼吸法論敘如下:把一口氣吸到了底,可以明顯地看到小腹的鼓脹。這種呼吸法可以應付一些短小快速的經過句,但從生理上講,這種呼吸法據說不太衛生,對人有某些傷害,所以,我們只好放棄它。錢芭先生對腹式呼吸法的論述,找到了笛子呼吸換氣訓練的極限,也是訓練的難點。它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方法,并有一定的危險性(炸氣,是呼吸換氣訓練中一定要避免的事故)而提出放棄。我的觀點:藝術是突破極限的工作,訓練者只有通過科學的且刻苦的訓練才能突破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極限,從而獲得獨有的藝術技巧。腹式呼吸法對于竹笛演奏既然有很高的價值,那就應該攻克它,不應該輕易放棄。
4.循環換氣法。原是我國民間樂器嗩吶的傳統演奏技術,由趙松庭先生引人竹笛吹奏之中,方法是:吸氣后利用口腔肌肉的收縮,將氣擠出,同時用鼻子吸氣,使氣流不斷。在曲笛獨奏曲《水鄉盛開大寨花》、《采茶忙》、《鵬鴣飛》等樂曲中被運用而被稱為一絕。
二、中國竹笛呼吸換氣法在實踐中的運用
大凡優秀的中國竹笛演奏家們,他們吹奏的笛音,音質純正、渾厚、豐滿,富有彈性,給人以穩定之感;音量的高低強弱控制自如,抒情達意恰到好處;音色清脆透亮,給人以磁性般的吸引。這些都是竹笛呼吸換氣法成功運用的典范。
昆劇昆曲中昆笛常用的腹震音,是吹奏者整個丹田乃至整個腹腔震動才能得到的藝術效果。竹笛越粗越長(大低音笛)所需氣功更需到位。這一點竹笛演奏家蔣國基先生對巨笛成功的創造和演奏,使中國竹笛呼吸換氣法的運用提高到了很高的水準。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