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大都對音樂有著本能的喜愛,但學琴一段時間后,有的琴童開始討厭學琴。反思在一些家庭內孩子從喜歡音樂到厭惡學琴發生了什么,找到各種可能的原因,有助于我們琴童家長幫助孩子更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一、家長把音樂當作了“升學利器”
據某小提琴網站的調查,約8%的小提琴家長讓孩子學琴是為了考音樂學院及其附小、附中。事實上,琴童中走上音樂專業道路的人,恐怕千分之一都不到。這個8%的比例似乎過高了。近年來,“藝考生”文化分較低,因此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參加“藝考”,幫孩子走捷徑步入大學。似乎學音樂可以避開書山題海,同樣獲得大學文憑,沒有那么“累”。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從事音樂專業需要很多條件,并不是僅有愿望就可以的,絕大多數琴童家長還是要降低期待,幫助孩子享受學習過程,不要把音樂和過多的功利目的掛鉤。學音樂主要能夠幫助孩子提升審美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力,這些都是長期的事情,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家長在學琴初期,不必太看重。
二、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
有些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很聰明”,“有音樂才能”。他們容易被孩子學琴初期一帆風順的假象欺騙了——有的樂器入門相對簡單,為了鼓勵孩子,教師對孩子的技術要求是相對較低的。由此,有的家長把“有音樂才能”、“聰明”作為自己孩子的固有屬性,期待孩子每一次學習都順利,一旦孩子學琴出現挫折,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家長就慌亂得不行。“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音樂才能?”“我的聰明孩子怎么這么笨?”伴隨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孩子,于是學琴變成了家長和孩子的斗爭,這樣陷入惡性循環,孩子一想起琴就是負面情緒,不再愿意練習。
三、家長受了夸張贊美的干擾
“真是個音樂小天才!”“小演奏家!”教師及親朋好友有時為了鼓勵孩子,會對孩子的表現大加贊美。但是家長要明白,對孩子使用夸張的贊美,是針對孩子心理進行的一種暫時性的鼓勵手段,自己不可把這種夸張的贊美當作真實情況。
學琴初期,一些孩子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是大部分孩子都具有的本能。家長切不可把孩子初期的興趣當作“音樂天才”的展露。其實,音樂天才占人口比例很低,一般而言,生活里確實有一些孩子聽覺、手眼協調、肌肉控制能力稍微優于同齡孩子,他們可能是比同齡孩子提前發展了。但是,這一點領先優勢,放在整個人生里看,幾乎不值一提。
家長應盡量客觀、理性地評價自己孩子的音樂才能和智力,牢記“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拒絕攀比。即使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音樂才能,做一個演奏家還需要大量的其他要素。這樣放平心態,會有利于孩子輕松愉快地學琴和長久堅持下去。(文/吳駿)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