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十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開幕式演出,慕尼黑愛樂樂團的理查·施特勞斯作品音樂會寓意頗多。得益于樂團百年歷史所形成的深厚德奧傳統,這支來自理查·施特勞斯故鄉的優秀樂團是當今德國乃至全球最令人賞心悅耳的交響樂團之一毋庸置疑。在理查·施特勞斯誕辰150周年之際,樂團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冠以“跨越巔峰”的開幕音樂會上的優秀表現,無疑將今年以理查·施特勞斯為核心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提前推至巔峰狀態。
由于音樂會原定指揮家馬澤爾于今年夏季辭世,慕尼黑愛樂在北京的音樂會指揮空缺由80后拉脫維亞指揮家安德里斯·波嘉頂替。如當今國際大多數80后天才指揮一樣,波嘉有著令人贊嘆的指揮技巧、出眾的樂感和充沛的音樂激情,出色的表現使得音樂會并未因為馬澤爾的缺席而產生缺憾。
為23件弦樂器而作的《變形》和《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構成了10月9日音樂會的曲目,也成為了慕尼黑愛樂和波嘉的展示平臺。上半場的《變形》讓樂團的弦樂聲部光芒四射,精密合作如同演奏室內樂一般,細膩的音色和樂手們出眾的個人技巧更是保證了這部具有一定難度的作品良好呈現。波嘉的激情化為音樂的推動力,使得這部本就有著糾結性格的作品更具緊迫與壓力感。但與此同時,波嘉在音樂處理方面“不經人工斧鑿”的直率風格卻也讓這部對位異常繁復的作品未能呈現出應有的層次感,音樂織體也不夠精細,這同樣是波嘉指揮樂團演繹《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時的癥結。
當然,比起作曲家在81歲時創作的《變形》,《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的恢宏氣勢讓波嘉的激情與樂感得以游刃有余的盡情發揮。如果說《變形》讓慕尼黑愛樂的弦樂聲部技驚四座,下半場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無疑讓樂團的木管和銅管聲部大放異彩。無論是“夜晚”沉穩深邃的大管,“日出”凌厲迅捷的圓號還是“森林”和“溪邊”的木管樂器,整部作品由于這些超凡的管樂而顯得更加瑰麗,無論處在怎樣波瀾壯闊的和聲之中,樂團都始終處于精準的把控下,更加出彩的是樂團各個聲部以及各聲部之間音色的統一性直接展示出了樂團的深厚傳統。在波嘉的棒下,《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的動態被適度夸張放大,在“奇幻景象”和“草原”段落,作品所具有的絢麗色彩也被波嘉充分挖掘。很顯然,波嘉的詮釋選擇了觀感主義的方式,這不但讓在場觀眾充分享受了一次典型的理查式音響盛宴,更是讓本屆音樂節的理查主題從一開始便處于巔峰狀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