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庫爾貝所畫的蒙特勒
經過一系列糾結和曲折的經歷之后,納博科夫終于在1955年出版了讓他揚名立腕的小說《洛麗塔》。這之后,他帶著因此書而收獲的名譽和金錢重返歐洲,他選擇的落腳點是一個瑞士小城,一待就是十八載,而這個最終成為他歸宿的小地方就是瑞士的蒙特勒。
蒙特勒是瑞士沃州的一個小城,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萊芒湖東岸一端,與湖另一端西岸的日內瓦市遙相呼應。蒙特勒是名副其實的小城,即使在今天,人口也只有2.5萬人。但是,自19世紀以來,它在世界上所享有的聲譽和越來越大的名氣讓很多大城市都難以望其項背。與這個小城有過親密接觸的文藝名人多如牛毛。柴科夫斯基在這里創作《葉甫蓋尼·奧涅金》,斯特拉文斯基在這里完成讓他聲名大噪的《春之祭》,安徒生在這里創作了長篇童話《冰雪女王》,海明威把這里的美景寫進了《永別了,武器》,菲茨杰拉德把在這里的歲月融入了《夜色溫柔》中,都德則選擇讓自己的小說《阿爾卑斯山上的戴達倫》中的主人公在這里落網,托爾斯泰在對友人的信中反復念叨這里的美景,而常在幽深的山間小徑中漫步的茜茜公主則沉浸在這里寧靜的氛圍中難以自拔。更別提比他們來訪還早的拜倫和盧梭了,這么多名人慕名紛至沓來,正是因為這兩位為這個小城平添了無盡的魔力。
其實拜倫也是為了尋蹤盧梭而來到蒙特勒的,他探訪了雄偉瑰麗的席永城堡,了解了這里的故事之后,用這個題材創作了著名長詩《席永的囚徒》。這首名詩因為對自由的贊美而在歐洲久負盛名,也讓席永城堡獲得了世界級的知名度。面朝碧藍的湖水,蒙特勒的右臂是旖旎柔情的妝拉山,而左臂則是險峻剛硬的阿爾卑斯山,這山山水水造就了這里人間難得的美景。如果要選擇一個標志性的美景代表蒙特勒,那這畫面里必須有青山、綠水、雪峰和城堡,少一樣都不行。不少畫家迷戀這里,想用畫筆記錄下這令人驚嘆的美景,法國畫家古斯塔夫·庫爾貝就是其中之一。這位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在逃亡瑞士期間畫了許多蒙特勒席永城堡的油畫,這也成為他的代表作品的一部分。
已經坐擁仙境般美景和獲取各路文人騷客墨寶的小城蒙特勒,似乎有無數的理由懷念過去,坐享其成。它其實只要隨便撿兩段歷史出來炫耀,就足以吸引世界上的游客蜂擁而至。但它沒有“倚老賣老”,而是不斷地創造新的歷史。這座文藝名城現如今又多了一個吸引人前來的理由,那就是“蒙特勒爵士音樂節”。
其實,歐洲的各種音樂節比天上的星星還多。特別是夏天,歐洲的所有城市似乎都在用音樂的方式讓人們消夏時有個好去處。不過,“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絕不是一個小名號,這是每年七月騷動世界爵士樂壇神經的盛大聚會。2013年7月,“蒙特勒爵士音樂節”迎來了自己的47歲生日。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節創始人克羅德·諾布斯懷揣著最簡單的音樂理想,讓節日越辦越大,越弄越氣派,音樂形式也不僅限于爵士,而且逐漸擴展到鄉村、流行、搖滾,甚至先鋒電子。但最為難得的是,諾布斯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并沒有拉大音樂與民眾間的距離,這里始終保持音樂會的高質量和小型化,沒有因為大牌到來而改用萬人體育場來騙錢。
這里的音樂會有售票的也有免費的,有室內也有露天,每天在不同場合同時進行的演出持續將近一個月,不同年齡和品位的音樂愛好者們都能在這里各取所需。因此,2.5萬人的小城在7月才能迎來22萬人前來觀看演出。當地的房產中介摸清了市場,甚至專為前來的音樂節愛好者們提供租房信息。
音樂節是音樂人匯聚的時刻,來蒙特勒參加演出的巨星數不勝數,每年都可以出一本年鑒。“蒙特勒爵士音樂節”因此而存留了世界上最為豐富和寶貴的音樂會聲像資料庫之一,這些高質量的演出每年都由會方精心整理編輯,并以CD和DVD的形式對外發行。而音樂節主辦方還在各地開辦了主題咖啡館,包括倫敦、巴黎、日內瓦、蘇黎士。蒙特勒這個瑞士小城似乎是要一鼓作氣,把文藝進行到底。(文化傳通網)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