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人的體質和社會生活方式,都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大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辦公室,其地域空間特征的差異都很明顯。人的文化活動和其他活動,也必然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一乍看淺俗的論斷,已由地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所謂地域學或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將文化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與發生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聯系起來考慮,而對文化區域的劃分、鑒別、定義和分析,則是進行此類研究的基礎。
我國幅員遼闊,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氣候物產不同,民風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也不同,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習慣將中國的文化形態劃分為南北兩類。這種劃分雖然不可能與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從歷代學者的論述和人們普遍能感受到的社會現象看,這樣的一種劃分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古往今來,中國南北兩地的確存在不少文化差異。從最簡單的角度說,衣,南絲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車;至于“南腔北調”,那就離音樂范疇更近了。通過這些羅列,可說明地域文化的差別,不是僅憑概念就可以詮釋的,它實際上浸潤在具體而細微的生活之中,不僅會日日時時對我們的生活發生影響,更能點點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所以,我們從古今文藝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二、二胡藝術發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藝術發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幾個視角窺知。從出版發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帶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維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陳剛編曲劉天華移植劉長福改編)、《牧羊女》(曹元德編曲)、《天山風情》(王建民曲)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現象、人文習俗,賦予了那里熱烈奔放的音樂風格;從旋律音上說,普遍都運用了增二度的音程。如《葡萄熟了》的倒數第十小節和倒數第二小節,特別是《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一曲,此類情況就更是隨處可見。從節拍上說,也許是崎嶇不平的山區小路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一地區的音樂在節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客觀地說,像這樣的非均分律動節奏,一方面音樂的動感性、舞蹈性強,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樂效果。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一曲中多次應用了上述節拍。從演奏技巧上說,這一地區的二胡獨奏曲特別注重兩手寫實性技巧的發揮。如樂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節至151小節,通過左手指的撥弦及右手以同樣節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那里的人們在豐收的時候,打著手鼓,載歌載舞的情景。這顯然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有關。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當中,如《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馬熙林曲)、《姑蘇春曉》(鄧建棟曲)、《憶江南》(閔惠芬曲)等,同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現象、人文習俗,賦予了這里細膩柔美的音樂特點;從旋律音上說,大都是級進的自然音程,樂曲《憶江南》的主題即是如此。從節拍上說,似乎由于這里為江南平原的地理條件,使得這里的音樂主題在節拍上常用平穩流暢的均分律動感強的四二拍或四四拍。從演奏技巧上說,這一地區的二胡獨奏曲更注重寫意性技巧的發揮。如樂曲《江南春色》,通過采用江南絲竹特有的滑音、墊指滑音及圓潤飽滿的音色刻畫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
綜上所述,二胡藝術發展至今,筆者認為,對地域性二胡作品的優與劣、演奏技巧的高與低的評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凡依據當前流行的審美眼光妄加判斷,也不堪作為科學的評價。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南北兩地的二胡作品風格及演奏方法的確存在著不同,則是沒有疑義的。那么,我們應該從什么角度或者說依據什么原理去研究二胡藝術中的地域風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現象呢?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