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洞庭秋思》
錄入時間:2012/3/13 15:02: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古琴曲《洞庭秋思》初見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編輯的《西麓堂琴統》,據《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統計,此后又有《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二十二部琴譜刊載此曲。其中除少數為不同時期的傳譜相互轉錄外,各譜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歷代琴人在傳承這首樂曲時,不斷地改變它,發展它,這正是中國古琴音樂流傳過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狀況。
從存見最早刊載該曲的琴譜至清末,《洞庭秋思》的傳承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其一,《西麓堂琴統》和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的《琴書大全》。此二譜所載《洞庭秋思》較相近,特別是第二段,但《西麓堂琴統》所載此曲短小些。這兩種版本的《洞庭秋思》,特點是調性變化頻繁,偏音、變化音使用較多,從音樂風格上看,象是淵源久遠的古曲。
其二,自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松弦館琴譜》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琴香堂琴譜》,其間一個半世紀共有十部琴譜刊載此曲。比之前者,這十部琴譜中大致相近的《洞庭秋思》調性變化相對少些,音調也有許多不同,但樂句的旋律走向和落音仍有相似,我們可以從一些片斷和句尾聽出它們是淵源相同的音樂。
其三,自清嘉慶《自遠堂琴譜》(1802年)至光緒《希韶閣琴瑟合譜》(1890年),其間八十多年,又是十部琴譜。這一階段的《洞庭秋思》情況多樣,有如《一經蘆琴學》那樣照錄前一階段《松弦館琴譜》的;也有如《自遠堂琴譜》那樣,在先前的基礎上音調指法有更多更新的變化,我們只能從音樂的只言片語中辨認出它們是同一琴曲的變異,這時候的《洞庭秋思》已離早先的《西麓堂琴統》和《琴書大全》越來越遠了;還有《悟雪山房琴譜》等三部琴譜已把定弦從正調改為“慢一三六弦”的慢宮調(夷則均宮,相當于簡譜的3561235),因未見這幾部琴譜,不知其曲調如何改變,單就其定弦的變化來估計,它可能有更多的不同。
通過對《西麓堂琴統》至《自遠堂琴譜》中所載《洞庭秋思》的試彈,可以看出這些不同版本在兩個半世紀流傳、傳承的方式:流動的傳承,不斷變化的傳承。(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