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交響曲》鮑元愷作曲
錄入時間:2012/1/11 10:38: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燕趙交響曲》是鮑元愷教授2011年受河北交響樂團委托創作的一部大型音樂作品,并于2011年12月30日在河北新年音樂會上首演。交響曲由《易水悲歌》、《薊北烽煙》《山海遺篇》和《太行抒懷》四個樂章組成,作品以濃厚的河北風格和絢麗的管弦樂色彩,描繪了燕趙大地東西南北的風土人情,展現了長城內外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刻畫了河北壯士慷慨悲歌的錚錚風骨和燕趙兒女堅強樂觀的朗朗豪情。
第一樂章 易水悲歌 悲壯的行板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唐代詩人駱賓王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緬懷這位慷慨悲歌的燕趙壯士。從荊軻刺秦王到居庸關抗金,從伯夷叔齊到狼牙山五壯士,千百年來,燕趙大地不斷上演著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故事。樂曲以悲壯的河北梆子音調淋漓盡致地抒發著歷代壯士豪情。在樂章結尾,作曲家引用了他為書寫燕趙兒女英勇抗侮歷史的電視劇《血祭大沽口》所作凄婉悲涼催人淚下的主題歌《清明》(李娜演唱)的旋律,將悲壯推向頂點。
第二樂章 薊北烽煙 活躍的快板
燕趙大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烽火連天干戈不息。顛沛流離中的黎民百姓企盼平復戰亂,療治瘡痍,恢復平靜。杜甫的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寫了詩人聽到薊北的戰爭結束,平復了安史之亂,收復了河北失地的消息之后,一掃愁云,欣喜若狂的心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奔涌直瀉的靈動節奏,狂放不羈的錯落節拍,描繪了詩人按奈不住的似箭歸心。詩人縱酒放歌準備還鄉,金戈鐵馬已成往日回憶。
第三樂章 山海遺篇 寬廣的慢板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昌黎的碣石留下了這首《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如今,碣石已被渤海淹沒,而氣象壯闊的《觀滄海》卻成了千古名篇。樂章以沉雄奔放的旋律和豪邁宏大的管弦樂音響,描繪了奇偉壯麗生機盎然的高山大海,表現了詩人吞吐宇宙的的豪邁氣概和磅礴胸襟。
第四樂章 太行抒懷 輝煌的終曲
八百里太行,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山高林密,陡峻挺拔。東漢黃巾起義,隋末竇建德起義,都曾在這里安營扎寨。曹操率軍登山,感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李白則在這里留下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詩作名句。抗戰期間,太行山又成為重要的敵后根據地。在這里,展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吹響了一次次勝利進軍的嘹亮號角,展現了燕趙兒女可歌可泣的斗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