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主題變奏曲》是勃拉姆斯于1870年至1872年間創作的變奏曲,該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初的樂隊作品之一,也是其風格的代表作,變奏多樣,方正典雅,受到廣泛的贊譽。全曲包括降B大調的主題,8個風格各異的變奏,以及最后的終曲。
主題是一個十小節的樂段,其中又有兩個五小節的短句。
變奏一將主題打亂,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低音有與主題相同的和弦,而兩個對位旋律同時進行,流暢、優雅。
變奏二轉到小調,加劇了節奏感以及強弱和連奏斷奏的對比。這一樂章有舞曲的性質,但更加劇烈,時常有樂隊爆發的齊奏。
變奏三旋律平靜,與主題相比節奏和旋律有很大變化。整體有節韻的運動感,樂句在樂隊齊奏和各個樂器之間來回交換,凸顯了不同的音色。中間還有一段與主題相呼應的圓號樂句。
變奏四較為深沉、陰暗,旋律線緩慢、寬廣、低回,由低音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醞釀出沉思、幽冥的氣氛。木管樂器的上升樂句穿插其間,帶入了節奏和情感上的微妙變化。
變奏五又回到了閃電般的速度。節奏迅疾不羈、花樣紛呈,管樂奏出各種節奏和和聲,其中的下降音程與主題呼應。
變奏六開始于銅管樂器有些笨重的快樂樂句,基本回歸到主題的旋律風格。但逐漸發展得孔武有力,以至于強烈的聲響風暴般席卷整個樂隊,氣勢宏大、情緒激烈、音響飽滿。
變奏七又用優雅風格中和了前面的狂暴,該變奏延緩、平和、干凈,有著田園情景的氣質和浪漫派淡淡悲傷的情調。其旋律輕柔、優美,有西西里舞曲風格,又好像圓舞曲一般。
變奏八短小精悍,速度很快,充滿自由自在的諧趣。長笛吹奏出靈巧的顫音和上下浮動的旋律,配合著其它樂器熟練的對位,十分精巧。雖然力度很弱,但有著風暴前的平靜所蘊含的張力。
終曲是一首宏大的帕薩卡利亞舞曲,由主題低音部分的一個五小節固定音型衍生而出,變化17次。一開始先在低音部分出現,然后漸漸進入高音區,形成了難以抗拒的節奏感和堅實感。在一段光輝燦爛、節奏高亢的齊奏之后,又轉入平和、悠然的旋律,樂隊版中由水波一樣的豎琴伴奏。之后是一個較為內斂、有著哀而不傷情緒的小調插曲,在逐漸引出蒼涼的齊奏之后,驟然轉到大調,主題在明朗、歡快的氣氛中重現。在樂隊版中,主題由木管樂器帶入,然后增強,由弦樂主奏勝利的曲調,此時木管樂器則用上下跳動的音階加以裝飾。在宏偉的構架中也有著歡愉的氣氛,使得平時正經的勃拉姆斯也使用了三角鐵。這一部分很有輝煌典正之風,為全曲作了總結,也體現了勃拉姆斯對旋律的自由掌控和推陳出新的杰出能力。